敖包大地上的花篮

时间:2022-10-15 10:48:24

祭祀敖包是草原民族最隆重的民间仪式,牧民们从各自的草场营地,从林间、河谷、草滩,汇聚在敖包跟前,迎着初升的红日涌向山顶,敬献哈达、牲畜、奶酒等,由喇嘛诵经祈祷。

跪拜完的人们开始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彩色绸布条等,然后,开始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

温泉县的大草原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堆子”,犹如大地上盛满鲜花的花篮,开在牧区,开在广袤的草原上,开在高高的山岗上,开在空阔的草滩上。那突然从地下冒出的敖包,就像雨后冒出的鸡头菇,成为草原的灵魂。

它坐落在草原和大山的怀抱里,仰望苍天,述说着草原的历史和那久远的故事。

关于敖包的由来,古往今来演绎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敖包是蒙古语意,也叫“鄂博”,翻译成汉语,就是“土堆”“石堆”之意。它是由石块或者土堆垒成的,通常筑在山顶或者平原的高坡上,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树枝,上面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及哈达等,周围供着羊肉、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物品。

那么蒙古族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祭敖包的呢?

《元史》卷中有记载说,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他们往往崇拜蓝天、崇拜山岳、崇拜河流,他们认为天地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认为供自己生活的牛、马、羊、骆驼,都是天、地所赐,从而使山、川、河谷、原野等所有的地方都有神的存在,他们沿袭着祖先的原始,认为高大雄伟的山峰,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在信念中蕴含着对人类的祈望:愿生活吉祥如意,牲畜太平。于是就筑起敖包作为神位,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祝福。

另据《蒙古秘史》中记载:刚刚成年的铁木真(成吉思汗)为逃避蔑儿乞惕部人追捕,藏进不儿罕·合勒敦山,蔑儿乞惕部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惕部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是这座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到了元代,忽必烈曾制典,王公大臣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的,也就是现在的敖包。从那以后,蒙古人就开始祭祀敖包了。

至今,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蒙古察哈尔人中间,依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不好辨别方向,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

不管哪种说法正确,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蒙古民族似乎与敖包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走到哪里,就会把敖包堆到哪里,或者说,哪里有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哪里就会有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只要在途中碰上有敖包的地方,都要祭拜一下敖包,往敖包上添一些石块,再默默祈祷,意思是向神灵打招呼,祈求这方神灵保佑平安吉祥,一切顺利。敖包就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

诸多的传说,以不同的元素丰富着敖包的历史文化内涵,演化着草原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渴望。历史走到今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统信仰习俗,那就是,敖包是蒙族及周边亲缘民族祭拜上苍、祈福平安的神祗。

祭祀敖包是草原民族最隆重的民间仪式,其实,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已经很久远了,其所祭祀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着。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也多多少少有些变化,但大体上日子基本上会选在农历5月下旬或6月上旬,个别地方在七八月份,因为那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祭祀时,场面非常隆重、热闹,牧民们从各自的草场营地,从林间、河谷、草滩,汇聚在敖包跟前,迎着初升的红日涌向山顶,敬献哈达、牲畜、奶酒等,由喇嘛诵经祈祷。喇嘛诵经是大型敖包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一般还要请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焚香点火、诵经。跪拜完的人们开始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彩色绸布条等,然后,开始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

祭敖包节,是蒙古族传统的一种祭祀活动,也是蒙古族最隆重热烈而又比较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至今,在新疆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蒙古族的祭敖包活动。

2011年9月10日,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我们来到了“阿尔善敖包”,有幸亲历了一次敖包祭祀活动。

“阿尔善”蒙古语意为“温泉”,因位于县境内博格达尔山(蒙古语,有“圣山”之意)下而得名。阿尔善敖包景区位于温泉县赛马场南侧,东部和北部均为原野,南临别珍套山,西接温泉县城,由阿尔善敖包、察哈尔卫士雕塑和3个各具特色的凉亭组成。

进人景区大门,我们先看了阿尔善敖包景区示意图,对景区内的设施心中有了数。在示意图右侧是一座具有蒙古族风情的凉亭,取名安康亭,是六柱圆顶亭,亭子顶部绘有蒙古族传统的壁画,游人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浓厚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由安康亭信步向南,便来到了阿尔善敖包,先看到的是阿尔善敖包石碑,碑的正面是原任州长乔吉甫亲笔题写的“阿尔善敖包”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也是乔吉甫州长亲自撰写的题词《千古民俗祭敖包》:祭祀敖包众情,呼唤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免灾兴盛;民愿神意互应,国泰民安福临。碑文以蒙汉两种文字题写,寄托了温泉县各族人民祈求国富民强、幸福平安,期盼美好未来的心愿。阿尔善敖包是由水泥砌成的一个圆围成,中间种着一棵松树,敖包上挂满了蒙古族同胞来举行礼仪时献上的五彩哈达。在蒙古察哈尔人心目中,每一种颜色的哈达都代表着一种意思:蓝色代表着蓝天,白色代表着白云,黄色代表着大地,绿色象征着草原,黄色象征着火一样的爱情。蒙古察哈尔人最喜欢蓝色和白色的哈达了。在他们看来,蓝色是自然界最美好、最永恒的颜色,能够表达出蒙古察哈尔人豁达的本质和美好的心灵。白色是纯洁、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所以,想给尊者和贵宾的哈达莫过于白色的哈达了。

奔驰在辽阔的温泉大草原上,我的思绪在飞扬:敖包珍珠般点缀在茫茫的草原上,那第一个石堆出现在哪一个久远的历史时段?那最初的祭祀活动又源自何时何地?石包上为什么要高高矗立着神性的苏鲁木铎?今人所能感受到的,也许只有那些斑驳沉默的“石头堆子”散发出的神性的热度,那是草原民族坚韧不息的虔诚信念。

上一篇:《行星边际2》震撼再临 下一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