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在现代传媒中的流变与传承

时间:2022-10-15 10:32:49

格林童话在现代传媒中的流变与传承

[摘 要] 源自于民间的格林童话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最初的口头文学变为书面文学,再由书面文学变成影视作品和文化商品,最后借助新媒体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回归。本文旨在梳理格林童话在现代传媒(影视和新媒体)中的流变和传承过程,分析社会环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对格林童话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在变化中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 格林童话;现代传媒;流变;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J2012-08)。

2005年6月格林童话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在跨越时代的进程中,格林童话伴随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改变,借助媒介的进化获得了与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它在这种交流中不断变化,获取更新的能量,从而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旨在梳理格林童话在影视和新媒体传播下流变和传承的过程,分析社会环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对格林童话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在变化中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影视改编

格林童话在由口头文化遗产转到书面文学以及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文学观念和审美心理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格林童话调谐自我、适应生存环境的合理举措。20世纪这种改变仍在以改编和改写的形式继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格林童话的影视改编。1937年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夜成名,开创了影视传播童话故事的新纪元。同时,格林童话从单纯的文学经典转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性产品。迪斯尼为了追求商业上的利润最大化,不光是把格林童话等一批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当作文化艺术产品来进行传播和营销,而且还围绕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主题创建了一系列产业链,如通过兴建迪斯尼主题乐园发展旅游经济和房地产,通过运作品牌、产品授权、连锁和网络经营的方式销售各种衍生产品。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不仅极大地扩充了格林童话的传播途径,而且为了迎合市场和社会消费群体的需要,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中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入了许多轻松娱乐的成分,取得了更理想的传播效果。这些当然是传统严肃的纸媒传播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但是另一方面影像传播不像书面阅读,能够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影像传播中,图像的直观性、创作者的主观性和市场导向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受众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影片和编导的思路走。20世纪40年代早期,借助于电视的传播,格林童话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童话人物不时地会在电视商业广告上出现几秒――灰姑娘用一种新产品给地板上蜡,白雪公主邪恶的后妈通过魔镜看到了棕榄香皂的面部效果,睡美人在品牌棉布床单上做着美梦,青蛙王子在池塘的水被广告上的净化产品处理过后宁愿继续当一只青蛙。尽管这些电视节目对格林童话有不同程度的剽窃和歪曲,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它成功抵制住了“破坏”,脱离了旧时代的故事元素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以更亲民的形象进入大众的生活。

进入新时代,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电影日渐丰富,如:《魔法灰姑娘》(2004)、《灰姑娘的玻璃手机》(2004)、《小红帽后现代版》(2005)、《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2012)等。这些电影改编不再满足于媒介层面的转换,而是把触角伸向了内容。这里众多的电影都对角色做了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特征和价值观,例如在许多影片中,原来柔弱顺从、等待救助的女主人公都转变成了独立自主,敢于反叛和斗争的现代女性,而相比之下,原来故事中的男权意识被淡化,男性角色的强势地位被削弱,甚至被故意贬低,不再充当“救美”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若干缺点的普通人,有时还要等待女性的救援。但是这种变异并不意味着对原文本的彻底颠覆,而是在保留原有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社会状况进行的创新,从而让原来故事当中的那些传统内涵在现实的土壤中继续健康成长,即借助于适当的变异而得到延续和传承。关于电影改编,曾有学者做过精辟的总结:“当我们说‘变形’的时候,并不只是意味着内容的影像转移,而是意味着必须以把握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或符号及文本体系以及含义或特有的影响方式等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在一个拥有不同符号材料的异媒介(或称‘艺术样式’‘体裁’等)中创生出一部既是全新的,可能的话又与原作具有相似性的作品”。形形的影视改编为了迎合当下的意识形态和特殊影像媒介的要求不免要做相应的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原作中的许多基本情节和价值观还是被保留了,比如正义战胜邪恶、自然的爱情、美满的结局等,因为这些基本要素表达了大众共同的兴趣和愿望,蕴涵着普泛性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认同。

二、新媒体传播

21世纪,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格林童话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新媒体具有易于交互的界面、广阔的超链接、快速大容量的传播、兼容以往各种传播手段等优势。它让格林童话脱离原本的时空,以声、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在于更广阔的时空世界当中。例如:美国有位多媒体工作者就选取了格林童话中的《少年闯世界,学习什么是恐惧》这个故事制作了一个专门网站。网站上融合了事先拍摄的录像、在线摄像、动画、文本和配音。网站用户可以参与网页上的论坛,针对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以组群的方式进行讨论。他们的回复将被留在网上,成为讨论主题的后备文件。借助于这些多媒体手段,这部作品焕发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光彩。

新媒体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种高度开放的空间。当代受众通过新媒体不仅欣赏格林童话,而且要求参与到它的生产、创造、阐释和传承的过程中。他们调动所有感官欣赏和参与,通过留言和发帖的形式进行积极的回应和互动。这对一贯依赖传统媒介传播的文学产生了冲击,一些像格林童话这样的传统文学经典遭到了恶搞。许多作家和学者对这种恶搞经典、爆笑娱乐、宣泄自我的方式反感,认为它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种亵渎。其实这种行为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和大众的文化趋向。如果今天的格林童话叙事依旧采取过去的话语,不能适应当下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就会逐渐被他们所厌倦和抛弃,阻断它与外界的交流。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曾经指出,交流不是信息的传递,和信息没有任何关系,交流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持交流,也只有交流本身能够实现交流,而不是某个封闭的意识――比如说格林兄弟的写作意图。因此对于格林童话,不能纠缠于它的原汁原味和本意是否得到传播,而是使格林童话这个交流系统继续运转下去,因为不管是接收者的理解或误解都是具有“接续能力”的。

作为精英文学的格林童话在这样一场时代和媒体的变革中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而且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它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当中,在舞台剧、芭蕾舞剧、文学影视改编、流行歌曲、广告、网络以及选秀节目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格林童话能够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断得到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淘汰,原因还在于它本身。一方面,格林童话内涵丰富,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要求。格林童话中早已被大众熟悉和认可的经典元素和叙事满足了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产品快餐式的消费需求,能够被快速识别、理解并消化,适合充当言说大众文化概念的“能指”,成为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精神与格林童话的精神实质是非常契合的。大众文化虽然良莠杂混、藏污纳垢、无序混乱,表现出世俗性、个人性、流行性、享乐性等特点,但它真正体现着大众的民间文化精神,是大众通过新媒体传达的质朴原始的思想感情。格林童话原本就起源于大众民间,虽经格林兄弟从语言、风格和细节上进行了一番改造,将其从杂乱无章、粗俗不堪的口头叙述打造成了精英文学,但其源自于民的朴素精神实质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基本内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格林童话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重新展现了它本来的面目,并且由于这种与其精神实质更契合的传播方式和文化氛围,它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和延伸空间,许多以前被压制的元素被重新释放,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格林童话中血腥、暴力的内容又再度成为大众争议的话题。格林童话在经历了一番流变之后,终于又以新的表述方式回归大众民间,体现了它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本质。

三、结 语

格林童话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之后,能够延传至今,展现出它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原因在哪里呢?格林兄弟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尊重人性,认为民间故事是自然通过人类创造的产物,因此应该保有自然朴实纯洁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符合儿童单纯质朴、简单快乐的天性,而且也反映了人类潜意识中对自然的渴望,因为自然蕴涵了基本的真理和价值观,例如正邪分明、惩恶扬善。人类社会中某些亘古不变的信仰和教义已经转变成了格林童话中某些固定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承载着古老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讲述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文化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复制力则越强。某种文化要素一旦获得大众认可,它便成为一种文化模因在社会群体中弥散开来。由此可见,格林童话的广泛流传固然跟儿童的喜爱分不开,然而隐匿于其中的人类所共有的集体无意识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动因。

[参考文献]

[1] 董文海.迪斯尼的童话传奇[J].企业管理,2009(12).

[2] 沃尔夫冈・加斯特.电影[M].赵吉礼,译.韩国文学与知性社,1999.

[3] 严明.骑士精神的现代影视模因阐微[J].电影文学,2012(04).

[4] 周海波.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 Berghaus Margot.Luhmann leicht gemacht[M].Auflage.UTB:2011.

[6] Dégh Linda.Grimms “Household Tales” and Its Place in the Household:The Social Relevance of a Controversial Classic[J].Western Folklore,Vol.38,No.2(Apr.,1979).

[7] Petit M R.“The Grimm Tale”: The Evolution of a Multimedia Performance[J].Leonardo,Vol.30,No.5.

[作者简介] 高晓倩(1976― ),女,江西南昌人,硕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德语文学文化。

上一篇:从美国电影看中国文化符号 下一篇:湛江市东海岛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