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5 09:14:24

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背景之外,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也是引发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江西师范大学学生的随机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并不显著;家庭所在区域不同的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也不显著;男女大学生之间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择业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18-04

一、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班杜拉(Bandura)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思想影响下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并发展成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对一项特殊任务的动机强弱,决定于个体对自我效能的评估。

择业自我效能感(occupational choice self-efficacy)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指的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领域方面的延伸,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当中的体现,即个体对于实现与择业有关任务所需要的自我知觉的能力。

关于自我效感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且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效能感,而较少关注到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除了社会、学校的原因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原因,即择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丰富大学生在择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江西师范大学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剔除1份无效问卷,共97份。其中男生34人,占35.1%,女生63人,占64.9%;城市大学生42人,占43.3%,农村大学生55人,占56.7%;独生子女28人,占28.9%,非独生子女69人,占71.1%。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顾海根教授指导的上海师大龙燕梅修订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Betz和Taylor于1983年编制、2001年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CDMSE-SF)翻译成中文。

量表共由25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用5级计分,从“根本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总分为125分,各分量表的总分为2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问卷共分为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订计划、问题解决,问卷的信度为0.939。

(三)研究思路

通过运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实现不同性别,不同区域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之间的比较,从而研究影响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三、结果分析

(一)被试的总体特征

从图1和图2来看,其总体人数分布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女大学生分布也基本呈正态分布,从被试的总量表平均数来看,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总体大学生得分,表明女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比总体水平低。

(二)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将被试区分性别,计算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收集信息方面差异特别显著。女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五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男大学生。

(三)择业效能感的城乡差异

将被试的家庭所在地区分为城市和农村,计算均值及标准差,进行差异检验,从表2看出,城市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五个维度的均值都高于农村大学生,其中问题解决能力相差无几,但从总体上看城乡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择业效能感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将被试区分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计算均值及标准差并做差异检验。从表3看出,独生子女的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订计划及问题解决能力均值与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思考

经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中,只有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女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明显低于总体水平,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在女性群体中,虽然女大学生属于高素养、有思想的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延绵了几千年传统男权思想的影响下,女性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且在毕业之际,女大学生面临择业、结婚和生育等更为复杂的环境,需要其能够快速完成多重角色的迅速转化。

(一)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在社会大环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的思想并没有彻底消除,加之部分现代人宣扬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潜移默化的思想使得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加之毕业之际正值婚配年纪,多重的社会压力也会使一些较好的职业机会与女大学生失之交臂。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父母、教师总要求女孩应文静、乖巧、懂事,女孩从小受到较多的保护,经历的磨难少,容易养成依赖的性格特点。在面临择业时,自主择业的主动性低,更多地依赖于父母、亲戚、朋友,这样就造成了择业面狭窄、就业率低的局面。此外,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也使女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

2.心理原因

由于女性特有的细腻、依赖的心理特质,她们在受挫时更易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的心理情绪。较男性而言,女性的情感更持久,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情感,在爱情与事业发生冲突之时,女性往往更愿意为爱情让步,为家庭做出牺牲。此外,不良的归因模式也是导致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低下的重要原因。女性有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可能会影响女性在事业上的晋升,同时也会影响女性的心理情绪,所以有社会观点认为女性不适合担任重要的职位。更多的时候,女性对事业上并没有多大的理想抱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也不够肯定,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运气,而把事业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等内部原因。不良归因导致她们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容易产生择业的消极心理。

(二)提升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探索

1.培养女大学生全面的自我评价能力

全面而准确的自我评价是具备良好的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基础,能够帮助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也不应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男女学生。例如有些教师将数学、物理等理科专业的女生的成绩平平归因于能力不足,这样的归因长此以往会使女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在工作中,教育者应当帮助女大学生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偏见,增强自我的认同感,避免由于不自信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多树立职业女性榜样,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女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针对专业的岗位而言,是指从事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基本素质涵盖的范围就比较广泛,是个体在社会生存发展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包括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应变能力,智商、情商等诸多方面。在择业环境中,用人单位不仅看重专业素质也注重基本素质,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培养女大学生过程中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择业的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应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着重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社会的需要作为择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3.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校园、社会文化氛围

要彻底卸下套在妇女身上的封建枷锁,必须消除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积极促进文化观念的转变,使女性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在一个男女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女大学生才能真正从内心肯定自己,理性地看待两性关系。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应当鼓励女性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其独立性与决断力,培养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使其具备独立的人格、主体的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也必将越来越多。女性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此时,女大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自我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男大学生一起担任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3]胡艳红,刘霞.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

[4]刘梅.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6]吴继霞.大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及其培养[J].心理科学,2007(4).

上一篇:基于CDIO理念的“导游业务与管理”课程创新研... 下一篇:使用活动单导学让中职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