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科学看英语口语教学的低效现象

时间:2022-10-15 08:56:29

从脑科学看英语口语教学的低效现象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获取的不同过程,发现口语教学低效现象的产生与听觉区域“大脑回路”没有形成明显的因果关系。基于此结论,还从分析“深层听觉法”的作用入手对教师如何采取对应措施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以期对口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英语口语教学 “大脑回路” 深层听觉法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读、写能力很强的学生听不懂更开不了口,四种技能严重失衡,最终限制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邵永真(1998)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学生口语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对外业务的仅为14%。本文拟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限制高中学生口语能力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理论前提:大脑回路及其抑制理论

自从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博士在分割脑的实验中发现左脑和右脑这两个半球的思考方式差异后,西方各国的教育界都加强了对脑科学的研究和运用。美国在1989年开始推出全国性脑科学计划,两年后,欧洲出台了“欧洲脑的十年”计划;1996年,日本启动为期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冯小岚,2005)。关注和研究脑科学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髓磷脂与大脑回路。

讨论“大脑回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语便是“髓磷脂”,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比如,阅读能力、听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各种运动技能、各种职业技能),它的作用如同橡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得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练习如此重要的原因。

髓磷脂构成的“大脑回路”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便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养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二)“大脑回路”抑制理论。

当大脑的神经回路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时,其他刺激便不能传达到大脑皮层里,因为神经回路中的突触(神经之间的链接点)阻止了信息的传递。从大脑皮层到脑干的毛装体之间的神经回路负责完成这种传递抑制。大脑里有一种神经回路,具有传达意识的辨别性感觉。比如,当我们一直朗读或默读时,剩下的只是一些只传递声音的神经回路,其他的视觉、触觉、嗅觉、时间或空间等所有的感觉都被掩盖了,这就是抑制的工作(七田真,2003)。

三、从脑科学分析口语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

(一)“大脑回路”理论与口语技能的形成。

口语会话能力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在讨论口语教学时,这一点必须被反复强调。比如,一个能滔滔不绝地讲游泳方面理论知识的人被扔进水里可能会立刻被淹死,因为游泳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的形成只引起在大脑中相关神经细胞突触的变化,而技能需要在大脑相关功能区域形成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大脑回路),这种回路越宽、越强大、越稳定,这种技能就越卓越。

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获得驾驭特定语言技能的呢?我们可以从婴儿学会母语的过程获得一些启示。他们从听开始,无时无刻都暴露在某种语言中(具体到某种方言),并且这个过程从胎儿在子宫当中就开始了。当特定语音语调的刺激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他们原先一片空白的大脑在听觉区域开始形成特定的“大脑回路”,这种“回路”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时才能确保他们将来能顺利听懂来自外界的语言信号。然后,他们就开始尝试张口模仿,逐渐矫正发音,获得与他们长期接触的语言完全相同的发音和语音语调。所以,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听觉区域“大脑回路”的形成是他们开口说话的先决条件。因此,一个听觉系统有问题的婴儿,即使发音系统完好,也无法正常开口说话,因为他们听觉区域“大脑回路”无法形成。同样的道理,一位学生想要说出流利的英语,就必须形成与英语相关的听觉区域“大脑回路”,否则,他学的只能是“哑巴英语”。

(二)传统口语课堂上的“听”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听觉区域“大脑回路”。

根据“大脑回路”抑制理论,很多数学生无法顺利形成听觉区域“大脑回路”。为什么呢?我们来考查一下当今高中英语课堂上听的练习一般是如何进行的。第一种,听课文。在课堂上,教师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是最普遍的一种,也有教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录音。第二种,听专门的听力练习册,学生被要求一边听一边完成设定的填空题或选择题。第三种,让学生做标准的高考听力题(全部是单选题),教师在听前会要求学生先仔细研究题干及选项,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

以上三种听力训练均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听觉区域“大脑回路”的形成。在这些听的活动中,学生无一例外地被要求运行多种感官运行:大脑听觉区域、视觉区域、逻辑思维区域同时在进行着强度很大的运行。在这种高度紧张情况下,大脑的听觉回路处于被逻辑思维和视觉区域回路的抑制状态。什么样的“听”才能形成或强化听觉区域“大脑回路”呢?无意识的、放松的、纯粹的“听”的活动能完成此项功能。我们可以考查为了完成此过程,婴幼儿是如何“听”的。

他们的“听”完全出于一种好奇心,是无意识的、放松和纯粹的,也最有利于听觉区域“大脑回路”形成和强化。所以婴幼儿学会母语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完全是自发形成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现象。一个母语是法语的法国人,能自然、轻松地习得德语、意大利语、英语,这是司空见惯的。为什么呢?以我认识的一位瑞士朋友马丁为例,他的母语是德语,但他的祖父说的是英语,他的一位婶子说意大利语。所以,他几乎没付出多少努力就习得了两种第二语言。一是由于以上语言均属于印欧语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马丁从小就能在无意识的、自然的、轻松的状态下倾听英语和意大利语,自然形成与英语、意大利语关联的听觉区域“大脑回路”。

四、“深层听觉法”与低效口语教学的解决对策

“深层听觉(Deep Listening)法”是多摩大学校长格里高利・克拉克所主张的一种听的方法。克拉克根据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英语是一种暗号,破译这个暗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地听。他从22岁开始学汉语,那时候他的方法是翻来覆去地听一盒5分钟的汉语磁带(七田真,2003)。

他所主张的“听”有两个基本特点。(1)听一段很短的材料;(2)无数次反复听。当我们反复地无数次听某段材料时,大脑会慢慢适应这一活动。大脑的视觉区、主管思维的区域都会逐渐关闭,剩下的就是放松的、纯粹的、无意识的听的活动(这与婴幼儿聆听父母对话的效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有这种“听”才能实现听觉区域“大脑回路”的形成。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深层听觉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尝试。

(一)听文本。

反复听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的课文。第一步,指导学生一边听英语磁带,一边把听到的东西正确地写下来;把听了很多遍都听不懂的内容空在一边,等全部写完后再根据教材检查一下那些怎么也听不懂的地方。第二步,在完全听懂以后,让学生反复聆听,直到他们对所听的内容烂熟于心。第三步,让学生跟着录音大声模仿,直到能脱口而出。其中第一步只是铺垫,目的在第二步和第三步。

(二)听原声电影。

让学生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原声英语电影(由于时间限制,一般是节选其中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的影片作为学习材料)。因为是他们最喜欢的电影,学生自然对电影的内容了如指掌。第一步,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反复暂停和重复,逐句反复聆听台词(如果屏幕有字幕,就应该加以遮挡),直到听懂为止。实在听不懂的内容,查阅台词的文字稿(在网上很容易就能下载到)。第二步,逐句地反复进行模仿跟读。第三步,在不看视频的情况下反复聆听。第四步,对于影片中的台词可以做到脱口而出。整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这一活动最后由学生单独进行操作,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在于前期指导及组织学生在此过程中和终端进行表演汇报,以不断地刺激学生“听”的动力和激发乐趣,让学生不断地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三)在深层听的基础上“反复循环式”背诵。

大脑生理学告诉我们,浅层记忆发生在表层脑侧头叶中的语言区,深层记忆发生在大脑的深层部分:旧皮层中的海马。根据以上理论,学生在背诵新语言材料时,必须将已经背诵过的材料进行有规律的循环,如滚雪球般,以形成对背诵材料的永久性记忆,或者说,将所有背诵材料进行有规律的重复,以最终实现将背诵材料纳入学生的潜意识(龙献平,2006),从而在运用语言时,无须任何思考从潜意识中流淌出来。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以不断强化听觉区域“大脑回路”,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遏制“哑巴英语”现象。其操作要领如下:(1)在语音、语调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做到原汁原味。(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背诵材料在类型上、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3)教师必须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科学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对背诵的畏惧感和抵触情绪;(4)教师必须探索出丰富多彩的手段来督促学生在背诵新材料时对已背诵过的材料进行高效的循环。

五、结语

本文从分析知识与技能获取过程的差异入手探讨了大脑回路及其抑制理论对口语教学的关系,发现很多学生读写能力较强但不能开口说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听觉区域的“大脑回路”没有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21世纪是脑科学的世纪,教师关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教育和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邵永真.大学外语教学通讯录[J].1998,(2):65-67.

[3]冯小岚.超右脑照相记忆训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日]七田真著.李菁菁译.超右脑英语学习法[M].海口:海南出版社.

[5]吴光远主编.受益一生的34种记忆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

[6]龙献平.背诵强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Vol14:56-58.

上一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学科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