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的开发实践

时间:2022-10-15 08:54:28

“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的开发实践

【摘要】“跟着古诗中国课程是以古诗为教学素材,以“主题式”为构建方式,以“游”为学习路径的古诗课程。意在以古诗为媒介,打开学生的视野,感悟母语的丰富与深厚,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积经典文化的内涵与素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 “主题式”教学 课程开发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古诗,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开启语言之门、学会文字表达、丰富内心情感、积淀文学素养的最好媒介。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情感与艺术的无声融合,使古诗如同一颗颗珍珠,照亮学生的心灵,留下明亮的文学底色,得到美好的精神成长。“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的开发实践,就是希望让学生在古诗的百花园中,领略诗歌的芬芳,感悟母语的丰富与厚实,留下语文学习的运行轨迹,走向生命旅程的更宽处。本文试图呈现这一课程的研究轨迹。

一、课程的要素厘清:基于语文课程背景

“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课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习基地,以古诗为教学素材,进行主题式教学的课程构建。它是在大语文课程的视域下开发的语文课程,选取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古诗,遵循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语言文字的理解c运用,积经典文化的内涵与素养。

1.以“古诗”为教学素材

“古诗”是一个广义概念,指古代诗歌,以诗为主。选择以古诗为教学素材,一是因为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南怀瑾先生说:教材中的古诗,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晶,所以后人都很尊敬它,称它为经典。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传统中国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它具有永恒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的魅力。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去学习、领悟、传承、发扬中国文学经典。二是因为古诗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增强其表达效果。语言表达运用在修辞手法方面常用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在构思方面常用咏物言志、借物说理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隐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或深入浅出地折射人生哲理。因此,鉴赏古诗词,学习其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就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

2.以“主题式”为构建方式

“主题式”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以主题为中轴,选取与主题相关的一组古诗进行学习。主题的选择可以是多元化的,人物、题材、作品风格等都可以作为主题,但“跟着古诗游中国”有其课程的独特性,就是要随着一组组古诗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所以主题的选择以代表一个地域位置的“地点”为主,目前开发了三个单元主题:“古城”“灵水”“名山”。以“古城”单元为例,又确定了“边塞”“西安”“洛阳”“南京”“扬州”“苏州”六个主题,从北疆到江南,有边塞的大漠风情,也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每个主题必定选取一组古诗,少则三首,多则五六首。除了选取现有语文教材上的古诗,也从课外学习材料中选取一部分,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以“游”为学习路径

王开岭说:丰富阅读,指的不是数量,而是视野、格局和配方。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是旅行式的阅读。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地理,当你领略了足够的心灵风光,你自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语文教师应成为语言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课程借鉴“游”的概念,在游历中学习。“游”是打开学生视野之界,将祖国融入眼中;“游”是打开学生学科之界,将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融入课堂之中;“游”是打开思维之界,将思维的宽度、深度、向度融入脑中。在“游”中“学”,学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积经典文化的内涵与素养,这是语文学科的属性特质;在“游”中“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祖国文化的悠远,中国胸怀的宽广等,从而滋生浓郁的家国情怀,这是课程的重要指向。

二、课程的目标导向:基于学生生长需要

1.以古诗为路径,打开学生的视域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正如杨九俊先生说的:不少教师上课受到许多有形、无形的束缚,课堂相对封闭;应当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让课堂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古诗是一个丰富的“群体”。从时间来看,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发展到《楚辞》《乐府》,经历唐朝的鼎盛时期,到现代诗的出现与创新,古诗在3000多年的发展与累积中,早就成为一个可以无穷想象的文学群体。从数量上看,更是无法估量,仅陆游就留下诗作九千多首,更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语文课本每册收录三四首古诗,小学六年学习古诗不足四十首,与丰富的古诗群体对比,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从呈现的方式来看,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都以单篇或者双篇的形式,以一个个单薄的个体出现。从古诗折射的内容看,里有地理、天文、自然、科学、历史等综合性知识,如若合理开发这些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及文学欣赏能力。“跟着古诗游中国”借助古诗的丰富资源,使学生的视域向历史打开,游历于上下五千年;向学科打开,游历于天文、地理、科学问;向文化打开,从古至今,传承中华美德……从学生的发展的基点出发,整合、运用古诗素材,使学生诵读中国文字,拥有开阔眼界。

2.以古诗为素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台湾赵镜中教授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主题式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是主题式诗歌教学,围绕一个主题,多个文本教学,阅读在相同主题下具有不同的风格,领略文字不同组合与表达的意蕴之味;阅读在相同主题下不同时代的特征风貌,领悟文字在不同时间传达的意义之异;阅读在相同主题下不同形式的呈现之变,感受文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阅读在相同主题下不同节奏的表现之美,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在这样的大量阅读、深度阅读中,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对思维的开放度,对表达的形式美,对文学的热爱性都得到不断的提升,从量变到质变,语文素养的积淀在悄然进行。

3.以古诗为媒介,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经典的诗歌中,早就已经融入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满江红》的“精忠报国”;边塞诗里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春望》里的忧国忧民,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破阵子》中的为“家”“国”而醉……这些诗词中闪着哲理光辉的厚重内涵,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心系桑梓的名篇,是陶冶学生性情、启迪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佳作。让学生学习、吟咏、背诵、鉴赏这些优秀诗篇,可让学生们从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受到感染,受到激励,受到鼓舞,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扎下民族情怀的根系,在灵魂深处永远贮藏家国情怀的情结,让中华情愫、家国情怀永远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三、课程的实施策略:基于阅读素养提升

1.建立结构性阅读地图

地图是信息的一种图形表达方法,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工具,规范多样的地图标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特征、原理以及成因,等等。“阅读地图”就是借鉴了“地图”概念,将“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中的地理意义上游历的地方和学习的古诗进行“定点”“定位”,形成一张“阅读地图”。布鲁纳的“结构主义”也给这种策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堆积”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构造的过程。课程的学习,自然也是在学习者在现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下,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意义,也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课程本身不能是单一的凌乱的,而是应该形成结构体系。“跟着诗歌游中国”的课程,首先,构建中国旅游图谱,从经纬两个角度进行阅读建构。从“纬线”角度,按空间概念、地理位置等顺序,选取中国大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城、名山、灵水进行横向定位。其次,从“纵向”定篇,每个主题选取一组古诗,每到一个地方,结合语文课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教材,选取一组与这个地域相关的古诗,三五篇不等,进行学习。这样“经纬”定位,纵横交织,生成了一张丰富的古诗阅读图谱。打开这张“阅读地图”,就可以清楚、轻松地“跟着古诗游中国”了。

2.形成多样化教学课型

课程的落脚点在课堂,作为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跟着古诗游中国”的课堂教学形式比国本教材的课堂教学更为灵活多样。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探究,“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落实主要有这样几种课堂教学模型:主题铺陈、专题探究、选题游学。“主题铺陈”是从广度人手,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以这个地点为圆心,以一组古诗为原点,向四面八方的知识进行联结,形成一个学习的“圆”。例如,确定“西安”这一古城,选取描写西安的一组古诗,从诗里到诗外,从地理、历史、古迹、名人等多触角深入了解西安这座城市。“专题探究”是从深度上观照,向纵深发展,深入了解一种现象。例如,“风”“雨”系列。“选题游学”是从向度上着眼,学生借助假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实地游历,在游中学。值得提出的是:教有法,但无定法。虽然有一定的教学模型可以参照,但实际教学中却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并无禁锢。而且课程在建立结构性阅读地图之后,每次学习的内容、W习的方式都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就更能呈现出灵活性与新鲜感。

3.主张发展性探究学习

王崧舟老师说:就起点而言,孩子们真正要学习的内容是以何种方式运用语言文字。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语言文字,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秘妙。“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学习,首先,是对一组古诗的学习。与语文课本古诗学习所不同的是,古诗学习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更关注鉴赏。鉴赏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哲理美、境界美等。又以古诗为游历材料,从中了解这个区域的风土人情,作者与这里的情缘故事,再以古诗为出发点,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沧桑变化,最终回归到古诗,将丰富的阅历融入古诗,读出独特的味道。这样一个课程,这样一种游历,这样一种学习,让学生身处诗歌的文学鉴赏中,身处祖国的大江南北,看到祖国的历史和发展,品味诗歌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厚度,学生更多的是“打开”自己,去探究与实践,从“走万里路”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跟着诗歌游中国”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的形式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从课堂的“这里”走向祖国的“那里”,是一种打破地理壁垒的探究式游学。

4.累积范例式教学案例

一个课程的开发需要思想的先行,需要思考的周密,那么课程的具体教学也需要“小迈步,逐推进”的策略。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方式是“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实施的较为适宜的方式。先选取一个班级进行课程实施,每种课堂类型都选取一个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究,然后综合集体的智慧修改、完善、成形,成为一个教学范例。在课程之初,以“教学范例”的形式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主张教学的方向性、科学性,提倡教学范例的典型性、引领性,对于结构性取材、有效性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边塞”教学,就从“边塞地理”“边塞风俗”“边塞诗人”“边塞战争”几个板块教学,从边塞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历史风云进行了解与认识,既从地理位置上游览了边塞“十关”,又从文化角度了解了边塞的几经沧桑,无论是视觉欣赏,还是精神洗礼,都让学生留下了深刻而深远的意义。这样的范例也能使得教学内容既精练又具体,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上一篇:以《天仙配》为例谈黄梅戏的研究 下一篇:顺学而教,培养学生灵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