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南疆汉民族文化遗产发展态势

时间:2022-10-15 08:28:51

浅论南疆汉民族文化遗产发展态势

摘 要:本文在全国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开对新疆南疆汉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影响的探讨,充分表达了在新疆民族地区汉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并就南疆的汉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的思路和着眼点进行了初步定位。

关键词:南疆;汉民族;文化遗产

一、我国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纵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越1200件,已知地上、地下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近40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世界遗产30处,世界文化遗产27处(含文化、自然双遗产4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共同的神圣职责。

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用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堪忧”,因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迅速的改变。比如我们过去有很多劳动歌曲,插秧的时候要有插秧的号子,薅草的时候有薅草的锣鼓,林业工人在伐木的时候有伐木歌,抬木头的时候有抬木歌,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以现代化来代替了,原来的这些民歌就都不存在了。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活化石,文化形态的深入力量同样无法替代。但是,比较起前者,大家对后者的价值认同远远不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绝技,是在毫不自知的状态下,从眼前永远地消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二、新疆南疆汉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探析

南疆汉民族非物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是中国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如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精神,以义制利的“见利思义”精神,人格独立的“威武不屈”精神,虚怀若谷的“厚德载物”精神,清正廉明的“执法不阿”精神,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至今像涌动不绝的清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生活,陶冶中华儿女的情操。这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这种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已经溶入我们民族的精神之中,至今大量地、鲜活地藏匿于民族民间,埋藏在老百姓的心灵深处。因此蕴涵着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可以退守和栖居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认同的宝贵资源。有了一种文化认同,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有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科技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祖先留下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而一代又一代承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祭祀礼仪,甚至我们的风俗习惯所表达的是人类自己对现实的人和社会关注和疗救的一种愿望,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人类超越社会历史限定和时间空间限定的一种永恒的期盼和希冀。这是先人们开创的一种灵动的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的意识,我们就有了构建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基本动力。

近些年,不少地方和个人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很少考虑文化的发展。急功近利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使许多乡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顷刻间夷为平地,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冰冷无情的铁铲下,瞬间都统统荡然无存。如果我们在全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加特别的关注和十分的留意,那么极具重要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可持续发展观需要一种文化自觉来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文化因素浸润其间,它需要弘扬一种精神,培养一种文化自觉的基因。具有厚重历史价值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所特有的民族自尊、自爱和自信,是推动我们民族进步和发展的激越的鼓点,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精神导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首先是传承文化传统,为文化创新提供基因、动力。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和原始农耕文明中养育起来的,它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它深深扎根于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寻找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源泉的目的是要更好地认识它的文化价值,并将它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把旧有的东西当作“活化石”摆在博物馆里仅供展览,也不是把故旧的民俗事象简单地搬到现代生活中重演,而是要在深层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从而使我国新的文化成果更具中国特色,更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纵深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打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环境。这是我们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也是其保护研究的价值意义所在。

三、南疆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与思路

笔者认为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中,有缓急之分,而无轻重之分,为什么呢?,因为对一个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而言,所有的我们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重要的。但是有缓急之分, 笔者认为,所有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困境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项目自身的环境又有所区别,比如有的真的是濒临灭绝,就剩一口气了,这就叫“急”。有的环境还相对比较好,就可以稍缓。当然所谓“缓”不是推迟,而是尽量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把“抢救”两个字落实。并进行深入研究。

南疆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现在从政府到民众,更多的想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如何发展生产,民众想的是如何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因此,整个社会对南疆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研究它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第二点就是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使主流媒体,比如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而这种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主流媒体的狂轰乱炸之下,我们的整个民族,现在都在“自觉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追求现代化的文化。总之,如果一个民族自己不再喜欢自己的传统艺术,而一位地追求现代化、追求西方的艺术,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

参考文献:

[1]王仲殊.《物质文化概论》,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1期

[2]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3]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4]《文化的冲突与共融》(第2版),英・查理德・D・刘易斯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

上一篇:画图模式对病理教学的价值研究 下一篇:输卵管结扎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