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巧撞钟,清音长悠悠

时间:2022-10-15 06:30:41

“编篮编篓,重在收口。”从这一俗语可以看出,“收口”对于“编篮编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当于“收口”的结尾对于作文的质量而言,虽然并非唯一应看重的方面,却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即文章的结尾应如钟声一般清亮而有韵味。那么在中考考场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文章的结尾处,巧撞文“钟”,让文韵清亮、余味悠长呢?我以为,不妨关注以下几点。

撞“钟”需明 “钟”体,“钟”声方能得体

目前,中考作文一般不限文体。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中考考场上可选用的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或议论文。记叙文可写人记事摹景状物,以形象感人,以情感动人;议论文则往往据事说理,以道理服人,以思想化人。文体有别,写法自有不同,对尾“钟”的撞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

(一)撞说理之“钟”,声须清亮有力

如果在考场上选择议论文体,因其“钟”声往往需要起到“警醒”“劝诫”等作用,故不妨让其声清亮有力一些,意即要将表达的思想传达得斩截有力。

例如2012年四川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我们的生命会因此而闪光!(《生命因感恩而闪光》

文章体裁为议论文,题目“生命因感恩而闪光”即中心论点,故文章结尾处紧扣“感恩”与“闪光”这两个着力点,从“爱”字放“锤”,轻快地敲出了“感恩”与“爱”的关联及与生命“闪光”的因果之钟。清音嘹亮,声响有力。

(二)撞融情之“钟”,声须含蓄蕴藉

相对议论文而言,记叙文是考生选择比例很高的文体。选择记叙文,其实也就意味着在行文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真挚深沉的情感。当这情感的“乐曲”奏至终点之时,该如何敲好尾“钟”呢?请看以下文例。

例一,2012年浙江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夜仍是那夜,月光仍如水地倾泻下来。而我,却再也不怕那幽幽的小街道……(《那时,那真诚的微笑》)

考生在文章结尾巧妙地借助“仍”这一副词,让“夜”这一不变的环境成了“我”心理变化的衬托,再让“我”心理的变化成了文中“那真诚的微笑”的力量的暗示;也正因这样含蓄的暗示,让“那时,那真诚的微笑”在文章袅袅的余音中有力地显现了出来。

例二,2011年江苏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我心里头这一朵朵黄灿灿的小花哟,也独自芬芳着。(《忍不住被你折服》)

此文在结尾处以“雨”为背景,衬托“我”心头“一朵朵黄灿灿的小花”“ 独自芬芳”的美丽。其内蕴则是“忍不住”被“你”――攀上扬州古宋城的城楼看到的那簇“茂盛的野”折服。这样,文句表面对“心里头”幻象的形象描绘便撞出了“不绝如缕”的余韵。

由此可见,要撞好记叙文末尾之“钟”,可让情感之“锤”敲于紧扣文题之形象处,使文韵悠长。

撞“钟”需使巧力,撞于“痛痒”之处

中考作文有别于平时习作之处首先在时限方面:一是学生写作时间有限,二是教师改一份考卷的时间很短。其次,优秀的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扣题,立意、语言是在此基础上的评价核心要素。所以考生在短时间的写作过程中必须有清醒的扣题意识。就一篇文章而言,除了题目与开头之外,最为醒目的扣题之处则非结尾莫属。当然,结尾也是改卷老师关注的重要位置之一。由此看来,结尾这一“钟”需要撞击的“痛痒”处便是与“题目”相关之处了。那么,如何撞到文章的“痛痒”处呢?

例一,2012年山西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在雷电后出现的虹,是弯曲的,也是独具魅力的;在结出累累硕果后被压弯的枝条,也是弯曲的,也是独具魅力的……(《弯曲的魅力》)

题目的关键词有二:“弯曲”与“魅力”。在结尾处,考生用类比手法,让“弯曲”与“魅力”这两个关键词反复出现,将尾“钟”撞在了关乎题目的“痛痒”处。

例二,2012年四川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有的时候,不幸的人会在人生路上摔一大跤。刘伟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去追逐自己的梦想。邻居的故事,启迪我们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的确,勇敢地走过那一个拐角,就会发现,生命的远方依然海阔天空。(《走过那一个拐角》)

在此文结尾,考生首先点出了人生路上的一种现象,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将文章主体部分所举的两个典型事例作一概述,最后,直接点出“走过那一个拐角”后“生命的远方”“海阔天空”的美丽远景。同样,将尾“钟”的最强音撞在了题眼上。

例三,2012年浙江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花开花落,不知“老疯头”在地下能否安息?(《那时,那人那事》)

此文结尾用笔精简之至,表面看来,未曾点出“那时,那人那事”的字眼。但是在前文叙述了“老疯头”在“”中饱受折磨的遭遇,后来的疯疯傻傻以及舍身救出落水女孩的经过之后,这一句疑问却问到了“痛痒”处――时间流逝,因救人而离开人世间的那人在地下的灵魂得以安息了吧?应该安息了吧?希望能够安息呀!――“那时,那人那事”也便伴着这一问撞进了阅卷老师的内心。

可见,无论撞什么样的文体之“钟”,其关“痛痒”处皆是题旨所在。而要撞到“痛痒”处,则须在明里或暗里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一般来说,撞议论文的“痛痒”处,可以明朗一些;撞记叙文的“痛痒”处,则可根据表情之需,稍微含蓄蕴藉一些。

撞“钟”可用巧法,撞出别样精彩或独特情致

在明“钟”体,知“痛痒”之后,要让中考作文的结尾撞出别样精彩或独特情致,还可借助一些常见的写作技法,使结尾以不多的笔墨体现出扣题的强劲之力,展现出丰厚的内蕴之美。

其实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写作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结尾技法,比如:寓情于景式、引用诗文式、比喻排比式、呼唤号召式、巧用反问式等。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想用得自然妥帖,还需考虑文体之需、点题之需,以及行文过程中情感、思绪的发展特点。

例一,2012年吉林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对您的深深歉疚,请允许我留到以后甚至下辈子还给您。那时我一定不会让您哭,一定不会……(《歉疚》)

此处结尾是作者在前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一层层写出外婆对自己深深的关爱,认识到自己粗蛮的言行对外婆的伤害之后,自然流淌而出的。故所用的第二人称、呼告式手法,以及两个“一定”的反复,都显得恰切而自然。

例二,2011年浙江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黑白,它,不普通!(《它,不普通》)

此处结尾未用任何点染之法,只是借助逗号、叹号及“它”的复指,强调了“黑白”的“不普通”,呼应开头,再点题目,却起到了刚劲有力的撞“钟”效果。原因何在?原来,此处结尾是与文章的行文结构一脉相承的。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在叙、议的基础上,先后写出“黑白,不普通”“黑白,并不普通”“黑白,绝不普通”“黑白,最不普通”这样的独句段,这样在文末以此句结尾便显现出了文章脉络的延续与变化之美、语言的简约与丰厚之韵。

例三,2012年辽宁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

时光如流水而去,爱如喷泉涌来!时光不止,爱也将生生不息!(《爱与时间同行》)

考生在此结尾之处,将“时光”与“爱”这两个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平行展开,对应叙述,借助比喻、比拟的修辞,让结尾独具一种升华主旨的内蕴美与语言美。当然,这精彩的结尾同样具有跟上文情感一贯相承的关联性。文章首段写道:“笔与纸同行,书写华章;月与风同行,月明风清;爱与时间同行……”主体三段的中心句分别出现在段首,依次为“小时候,母爱是叮咛”“长大后,母爱是鼓励”“而现在,母爱是陪读”,在这样以类比式开头,以时间为序的行文脉络之中,结尾的修辞运用便呈现出一种自然恰切之美。

其实,文章结尾之“钟”要撞出动人之韵,并非朝夕之功,同样需要积累之量、感悟之思。所以,平时每写一篇文章,就要用心撞一次结尾之“钟”。撞之多矣,自能领悟如何据“钟”之体,而使巧力,而用巧法。这样的话,必然能助你在中考的考场之上,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撞出或清亮有力或含蓄蕴藉的尾“钟”,使自己的作文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上一篇:今天,我要对您说 下一篇:向前进,我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