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以及思考

时间:2022-10-15 05:14:07

导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以及思考

【摘 要】如今,导学模式引领“教改”的,成为各所学校争相学习和借用的典范。然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只有把导学模式放到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践应用中,经过探索和思考,才能对教学起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导学模式 初中英语 教学应用

英语作为我国各级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已经从大学下延至小学甚至于幼儿教育阶段,社会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形式及其效果的关注也越来越强。

从兴趣教学转向实用性教学中的关键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思考和探讨的中心。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成功而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变革形式,我也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和探索。

在人教版Go for it教材初一下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带领我的备课小组成员开始有意识地借鉴江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山东济南洪楼中学导学模式,把老师上课的教案改成了提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变个体老师备课为集体备课,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做到“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发挥“导学”应当具备的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把“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的思想和理念提前传达给学生,倡导学生用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导学案上的要求。将过去的单向结构变为多向结构,单向的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变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

导学模式的应用,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教改的要求,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却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些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让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初中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毋庸置疑,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主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要达到以上的标准,其要求不能说不高。

而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搀扶式的教学模式中毕业,其中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的人都是寥寥可数,更别提其他的层面了。具体体现是:导学模式教学中,个别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或小组活动,而忽略甚至省略个人学习,坐享其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学模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广度和深度,而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二、“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导学模式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改革理念的体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教师除了对教学步骤与内容的预先设计和课堂实施外,是否就可以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呢?

基础外语教学专家张正东教授在肯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改革理念的同时,曾说过:“任何教学都属于文化传承活动,其内容靠教师筛选、传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近乎置身于暗道之中,教师比学生更清楚怎么走。……英语外语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完全陌生的英语,在我国,教师又是英语课的主要信息源,教师角色的回归尤为重要。”(张正东2007)

在此,张正东教授强调了外语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作用。无独有偶,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过他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课堂教学的担忧:

“我听过课,现在的课堂是task-based,不是说这个口号不对。我听了一课,他们分两组谈论给爸爸擦车以后该不该要钱。讨论吧,那个课本呀,扔在一边了。讨论了几十分钟,几乎没有几句correct English,很热闹。我在后头说,孩子要在这个班上,五十分钟几乎什么都学不到,not one correct useful sentence。老师完了以后,very good, very good, sit dowm, please。”(刘润清2008)

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犯的错误没有及时地更正,似乎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这样却削弱了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监控作用,反而让学生学无收获,背离了教学的主旨。

所以,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听之任之,完全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至少还应当起到指挥(针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调控(针对各种教学方法)与监控(针对瞬息多变的课堂教学)的作用。学生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目的地去探究、接受知识,在积极主动的时间中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三、其他教学模式还需要吗?导学模式是不是无往而不利

目前,导学模式在部分地区和学校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大家纷纷效仿。而我们发现,导学模式在初中词汇教学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听力教学和阅读教学。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这样提到自己的教学:

“我讲精读的时候,‘满堂灌’的多,我喜欢‘满堂灌’。‘满堂灌’有时候是很有好处的。你在讲英语,讲了很多次,同学都觉得你英语讲得好。为什么觉得你英语讲得好?因为你用了很多他认识但他自己不用的词。他的passive vocabulary(被动词汇)在你的嘴里都被activated(激活)。”(转引自刘蕴秋,邹为诚2009)

当然,陆教授针对的学生是拥有相当语言基础的大学生,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只是初中学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他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教学模式不应当拘泥于一种,而导学课模式也不一定非要贯穿整个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还是应当根据课型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使用相应的,有效地教学模式,而不是只用“导学课”模式。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简单的运用导学模式,而是把它发展为适合我们学校学生个体实际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正东. 英语外语教学的回归[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5):17-22.

[2]陆谷孙. 余墨集[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8-152.

上一篇:新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探索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学习策略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