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毒清颗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52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5 04:24:15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应用肠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效果如何。方法:选择2008年7月到2010年7月我院52例慢性重型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口服肠毒清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均以四周时间为一个治疗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改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肠毒颗粒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型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人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乙肝;疗效

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重型肝炎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病的发生率非常高,目前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1]。本组选择2008年7月到2010年7月我院52例慢性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人,应用肠毒清颗粒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52例慢性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人,均为2008年7月到2010年7月我院门诊住院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女患者共12例,男患者共14例,年龄在29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土12岁,晚期患者共6例,中期患者共11例,早期患者共9例。治疗组26例中女患者共10例,男患者共16例,年龄在27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41土13岁,晚期患者共5例,中期患者共10例,早期患者共11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大小及病史长短等方面进行比较,有可比性(P>0.05)。妊娠期或准备妊娠的女性;处于哺乳期的女性;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65岁以上者;有消化道肿瘤者均排除在外。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加强支持治疗给予新鲜血浆或人血白蛋白,保肝、退黄、降酶等。对照组患者以西医治疗为主,同时加服乳果糖以酸化肠道。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口服肠毒清颗粒。选择偶氮基质显色法对血浆ET进行测定,并且严格按照试剂盒里面的说明书进行正确操作。

1.3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优:ET定量值恢复到正常,病人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消失,各项检查均恢复到正常。良:ET定量值降低,或者是病人体征和临床症状检查结果中最少有两项有所改善,并且其余项没有加重。一般:ET定量值降低或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中有1项改善,其余未加重。无效:ET定量值及病人体征和临床症状检查结果中没有一点变化甚至还有所加重。

1.4数据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具体详见表一。治疗组优16例,良5例,一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优10例,良6例,一般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据临床资料统计证明,引起慢性重型乙肝的原因主要是,平时就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因没听医生嘱咐自行停药,服用核苷一类的抗病毒药,其它药物的损害,喝酒及合并一些感染等,从而引起肝细胞坏死,导致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变化快,增加了病死率。据文献报道[3],重型乙肝病人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高达99%,许多因素里内毒素血症是加重重型乙肝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慢性重型乙肝病人因肠道黏膜屏障受到损伤,肠道内的菌群失去平衡,大量的血清ET经过肠黏膜下的微血管进入人体血液,以致降低了肝脏里的库普弗细胞对血清ET的灭活能力,最终血清ET的水平不断升高。所以,把肠道内的ET彻底清除,使血清ET的产生和吸收量大大减少,这是预防和控制内毒素血症产生,也是保证重型乙肝治疗成功的根本所在。

在中医学里面内毒素血症属于热毒证的范畴之内,其病机主要是毒瘀和湿热交替结合作用,最后滞于人体肠腑内。慢性重型乙肝的病程时间长,人体内的正气不断被损耗掉,经过长期病痛的折磨,慢慢地对病邪也失去抵抗力和驱除能力。因而可以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产生的病机是正虚邪盛,正虚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病的病理基础,邪盛则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湿热和热毒两方面。不过病的最终根源却在肠。本组治疗时应用的大承气汤,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能起到很强的直接抑制作用,极大地降低了ET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肠毒清颗粒,可使重型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人便秘、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得以良好的改善,同时还有使血清ET降低,降酶及退黄的作用,治疗效果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苗宇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脂肪性肝病中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8.(01).

[2]丁永昌,杨琦,周红梅,张晓梅,王杰彬,王霞.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100例[J]临床医学,2008,(03).

[3]徐严.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与慢性乙肝疾病转归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06).

[4]常秀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与阴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0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促进合理用药及相关措施分析 下一篇: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21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