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话避暑

时间:2022-10-15 03:27:58

炎炎夏季,为了避免高温带来的危害,人们想方设法与酷暑打起了各种各样的“冷战”,怎么清凉就想怎么来。可是当您沉醉于自己的“战果”时,却可能已走入了误区,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高温的危害

盛夏之时,烈日当头,除了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外,高温对人体同样有着多方面的危害。

大量丢失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等。人是恒温动物,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与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上下。在通常情况下,人体近80%的热量是通过皮肤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散发的。而当环境温度等于甚至高于35℃时,辐射、传导、对流方式难以达到散热目的,惟一散热途径是靠蒸发――出汗来完成。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剧烈运动时,每日排出的汗液量可达5000~6000毫升,多的甚至可达10000毫升之多。随着大量水分排出体外,体内钠、钙等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等也随之大量丢失。

影响机体代谢及循环系统。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内蛋白质分解也增加,血糖浓度下降,热量大量消耗。由于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血红蛋白、红细胞、血黏度会相对增加,而血容量减少。同时,由于高温,人体为了达到散热的目的,皮肤血管会扩张,使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减少。这些变化,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来讲,影响非常大。

影响泌尿系统。大量出汗使人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尿液浓缩。在通常情况下,人体内50%~75%的水分通过肾脏排出,可是在高温环境中,如不及时补充水分,由尿液排出的水分可降至10%~15%。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就会大大加重。

影响消化系统。大量出汗以及盐分丢失,可使唾液腺分泌减少,使胃酸浓度降低。同时由于高温引起皮肤血管扩张,使胃肠道出现相对贫血,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食欲下降,常常吃不下饭。略有疏忽,还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

高温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

体质好、身强力壮、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安度酷暑,可是,对一些年老体弱、亚健康人群来讲,暑期的确是个大关。想要安然度夏,就要全方位进行避暑,衣、食、住、行、洗自然是缺一不可,同时还要有科学性,不然可能就会走入误区,适得其反。

避暑之衣

常见误区:赤膊上阵。

炎炎盛夏,打赤膊的大有人在。其实,赤膊不但不文明、不雅观,而且也并不能使人更凉快。因为一个人的正常体温是恒定的,即37℃。而这种恒定,是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完成的。研究表明,在气温18℃~28℃的环境中,人体热量散发主要是通过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完成的。当气温升高到28℃~30℃时,皮肤水分蒸发(出汗)增加,并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当气温或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皮肤温度相近时,人体热量的散发几乎全部靠出汗来完成。若气温高于皮肤温度,则非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若此时光膀子,则皮肤吸收的热量反而会增加,皮肤排出的汗水也会迅速流失掉,因而起不到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作用。

衣之提醒

夏季穿衣是否凉爽与衣料的吸湿性关系很大。据测定,气温在24℃、相对湿度在60%左右时,蚕丝品的吸湿率约为10%,棉织品约为8%,普通合成纤维的吸湿率最差,一般不到3%。因此,要想夏季穿着凉爽,中老年人最好穿一些真丝衣服、植物纤维的棉布或是高支纱府绸为面料的衣服。同时宜选择深色特别是红色的衣服以利于阻挡紫外线的吸收。另外,还可考虑到衣服内的“吸风”和“鼓风”作用,衣服可做得宽松些,尤其领、袖、裤腿等开口处要做得敞开些。特别是女性,喇叭裙、连衣裙在走动时能产生较大的鼓风作用,因而穿起来比一步裙、西服裙更凉快。

避暑之食

常见误区:早餐以“冷”代“热”。

有少数人为贪图凉爽,早餐以冷饮代替热乎乎的豆浆和牛奶。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长此以往会伤害“胃气”。从中医角度看,夏季早餐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绿豆汤和冰牛奶等。尤其是中老年人,消化功能已经减弱,早餐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注:中医所说的胃气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是包含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等)。在早晨,身体各个系统器官还未走出睡眠状态,假如此时过多食用冰冷的食物,刺激消化系统血管,会使其发生挛缩及血流不畅。也许刚开始吃冷食的时候,不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就会发现自己好像老是吃不饱,大便稀,食欲越来越差,或是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小毛病不断。这就是伤了胃气,并且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所以,早饭时应首先食用热稀饭、热豆浆等热食,然后再吃蔬菜、面包、水果和点心等。

食之提醒

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停留的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不宜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甜味剂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如大量饮用,还会增加肾脏过滤负担,影响肾功能。而且过多摄入糖分会增加人体热量,使人肥胖。因此,夏季不宜多喝饮料,最好还是喝白开水,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如果出汗较多,可适当饮用些淡盐水以补充体内的电解质。

不宜渴极急饮 夏天出汗多,如渴极时一下子喝进很多水,会增加心脏负担,稀释血液,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渴极了时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宜多吃些酸味食物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宜饮绿豆汤 绿豆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中医认为,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虽然大多数人都可以放心地喝绿豆汤,没有太多禁忌,但是体质虚弱的人不要多喝。从中医的角度看,寒证的人也不要多喝。由于绿豆可能会降低药效,所以正在吃中药的人也不要多喝。

避暑之住

常见误区:一天到晚“孵”空调。

盛夏酷暑难耐,许多人把空调当成了避暑法宝,但久在凉爽的空调环境中,反而会增加中暑的危险。临床证实,长时间依赖空调环境,会抑制人体对外界高温环境所固有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如盛夏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发生中暑的人,就是在离开空调场所后,走在潮湿或暴热的街头倒地。为充分发挥空调的效果,人们使用空调时都会将门窗紧闭,以防热风侵入和冷气外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室内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断增多,氧气浓度明显下降,这种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长期在空调房间中会导致汗腺关闭,影响正常的代谢和分泌。

对于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生活的人,专家有以下建议:①使用空调要常变换温度。使用空调总是保持在一个恒定的低温状态,这虽然降了温,但对人体来说,却不一定有很好的防暑效果。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的自我保护状态,不至于患病。但要注意的是变换温度的幅度应控制在3℃~5℃。②空调室内的温度不宜调得太低,以26℃为宜。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控制在6℃~8℃为宜。③选用的空调应带有换气装置,每天早晨及傍晚应定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④写字楼里的中央空调如果温度过低,应该尽量穿上长袖衣服,膝关节部位也应覆盖一块浴巾等,避免关节在外受凉。

住之提醒

①不宜坐木。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②不宜夜晚露宿。盛夏时节,身上的汗腺是“开放”的,以散发体内的热量,睡着后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暂时下降。夜晚室外潮气重,露水加身,如遇冷风袭来,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夜晚露宿还易被蚊虫叮咬,可能染病。③不宜缺少午睡。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导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若能睡上1~2个小时,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

避暑之行(运动)

常见误区:怕出汗不运动。

有人因为夏天稍微一动就是一身汗,所以就懒得进行运动锻炼。其实,夏季进行适量的运动对防暑还是有许多好处的。①盛夏从事适宜的运动可明显提高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使得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的暂时失调和紊乱均得到颇好的调节和改善,可尽快消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器官因“苦夏”所带来的生理不适(注:“苦夏”是指因炎热的盛夏导致人烦躁不安、倦怠嗜睡、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腹胀纳少、心功能减弱等现象)。②炎热之时进行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可使大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生理功能更加完善,产热与散热机能更加灵活有效,一旦人体受到热环境的刺激,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以维持人体体温的生理平衡,这对有效预防“苦夏”颇有益。③持续的健身运动锻炼可使懒散、停歇的汗腺开始工作,使汗腺分泌加快、通畅,排汗量骤增。一旦改善了汗腺的功能,经汗液排泄不仅带走了大量的热量,而且还使“苦夏症”随着汗水一起流走。除此之外,适宜的运动锻炼还可改善内分泌和组织的新陈代谢,使人食欲增加、精神振奋、精力充沛。

行之提醒

①运动要因人而异。中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身体条件、体质及兴趣、习惯,来合理选择那些比较悠闲、无拘无束、轻松舒适的轻体育活动。如散步,打网球、保龄球、门球,练太极拳,游泳、跳健美操、舞蹈等。另外,运动中应量力而行,切勿疲劳过度,更不可单独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从事锻炼,以免发生意外。②不宜带病游泳。游泳是夏日消暑、锻炼的好方法,但游泳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下列患者就不适宜游泳:严重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仍在170/100毫米汞柱以上,自觉症状较重者;近期内有过心绞痛发作,稍做运动就感到胸部不适的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病及有心力衰竭可能的心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及癫痫患者等。这些人绝对禁止游泳,以防在水中发生意外。

避暑之洗

常见误区:运动后冲冷水澡或冷水冲脚。

闷热的夏天,许多人在运动后喜欢冲冷水澡或用凉水洗头以图清凉,可专家提示说,夏天做完运动,尤其是浑身大汗时,洗热水澡比冷水澡要好。身体在大量出汗的时候,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如果冲冷水澡,血管急剧收缩,使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尤其颅内的动脉血管很丰富,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在高温季节,运动后头部特别容易出汗,这时如果用冷水冲洗头部,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造成头晕、头痛、眼前发黑甚至呕吐,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热水洗澡可以将身上的汗液冲洗得比较彻底,使毛囊保持清洁,还可使皮肤透气,加快皮肤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各部分获得营养,并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

在夏日热浪袭人之时,一些穿轻便凉鞋、拖鞋的人,喜欢用凉水冲洗双脚,自觉全身凉快许多,殊不知经常这样做,是有损于健康的。人的脚部是血管分支的最远端末梢部位;脚的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脚底皮肤温度是全身温度最低的部位,极易受凉。老年人因末梢循环不太好,更不宜用凉水冲脚。经常用凉水冲脚,使脚进一步受凉遇寒,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各种疾病。此外,因脚底的汗腺较为发达,突然用凉水冲脚,会使毛孔骤然关闭阻塞,时间长后会引起排汗机能迟钝。特别是脚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凉水刺激时,正常运转的血管剧烈收缩,日久会导致舒张功能失调,可引起肢端动脉痉挛、红斑性肢痛、关节炎和风湿等疾病的发作。所以,还是不要只图一时之痛快。

小 知 识

出汗与气温的关系为:在环境气温范围内,低于25℃,一般不会出汗;25℃~28℃,稍有出汗;29℃~30℃,明显出汗;31℃~38℃(相对湿度低于30%),大量出汗;41℃以上,中暑、热衰竭。人体极限高温为44℃,当体温上升到44℃时,人将失去意识。因此,人体高烧时,一定要及时采取特殊手段进行降温和迅速就医。

上一篇:自编健眼操 视力渐渐高 下一篇:清凉之地躲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