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2-10-14 11:51:20

试论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概括的分析了其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简要的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措施

任何城市都是建造在给定的地质环境中,城市建设在许多时候都是充分利用地质环境进行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做好地质环境工作,是做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1.城市建设和地质环境的关系

地质环境是指在地球岩石圈对人类有影响的所有地质体和各种地质因素作用的总和。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又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就会被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甚至产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危害作用的地质环境突变,即诱发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城市的低质量的地质环境有关,也与人类工程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环境自身变异密切相关。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高质量的地质环境,同时,对具有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调整人类工程活动方式。

2.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诱发的大量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面变形灾害。a、地面沉降。我国城市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已达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多个,有的城市地面最大沉降量已达2.6m,这些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继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如北京一天津一沧州一保定河北平原巨型沉降区。我国城市每年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巨大。b、地裂缝。现代城市地裂缝灾害是一种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下水超采)有关的环境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缩短了地裂缝的活动周期、增大了地裂缝的灾害规模。地裂缝从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频率及规模逐年加剧,我国已在十几个省的约200个城市发现上千条地裂缝,已成为一种区域性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裂缝所到之处,城乡建筑物均不能幸免,它们穿越厂房民居,横切地下洞室路基,造成城市建筑物损坏、机器停转、道路变形、管道破裂,危及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甚至与地震烈度Ⅶ度损失相近,成为名符其实的地质灾害。据综合估算全国地裂缝累积造成的经济损失约91.2亿元。c、地面塌陷。在我国造成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大体上有: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全国因采煤地表发生沉陷、坍塌面积达38×104hm2,其中有240余处最为严重;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阳泉、焦作、平顶山、徐州、抚顺、秦皇岛、唐山、桂林、武汉、贵阳、昆明、遵义等城市的地面塌陷尤为明显,损失严重。地面塌陷除了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外,还会对地表和地下水系造成破坏,打破地表和地下水系的平衡状态,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是不堪重负。

2.2崩滑流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这几种灾害往往相伴而生。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近年来,中西部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崩滑流发展范围、频率和强度均达到历史最高阶段。受崩滑流灾害威胁的城市,仅四川省就有12O多个,云南省有100多个。

2.3水土污染。2003年1O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战略问题研究显示: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继续下降趋势,与地表水污染程度十分接近。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沈阳、西安地下水硬度、矿化度和硝酸盐含量普遍上升,大大超过饮用水标准,加之我国国力有限,污水处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之需。伴随着地下水污染,岩土化学污染是必然结果。

2.4水土流失。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在建设城市时,随意破坏地貌、植被,从而引起严重的建设开发性的水土流失,其侵蚀模数可达数万吨以上,城市的发展以超常速度和大规模建设,造成河道淤积,下水道淤塞,从而增加城市防洪压力、淤废,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并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2.5海(咸)水入侵。由于超采地下水,导致平原沿海局部地区出现海(咸)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较严重的城市有烟台、潍坊、青岛、日照、秦皇岛、沧州、大连、营口、葫芦岛、锦州等沿海城市。武强、武邑、沧州、衡水、天津、上海等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现象。

2.6矿业城市地质环境恶化和矿产资源枯竭。大规模的矿业活动诱发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坑道突水、瓦斯爆炸、岩爆、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尾矿库溃坝和区域水均衡破坏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灾害,形成资源环境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地质环境灾害的防治措施

3.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

3.1对于城市建设中地基基础工程技术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根据国内外应用与发展的情况来看,利用地基处理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治理污染地基;改善水质条件;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控制地基变形;减小振动或噪音的环境影响;防止臭气散发。充分地调查研究地基基础工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可以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质量,防患于未然,造福于人民。

3.2对于城市生产生活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a、加强水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开展深层地下水供水水量与质量的调查评价,开展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地质调查,提交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以及工业用水与城市生活用水预测建议预案。预测和模拟各种灾害一旦发生对城市不同方位的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并进行稳定性评价。b、城市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调查及其堆放和治理措施。开展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液体废弃物处置场地和地质条件的调查与评价,查明垃圾填埋场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和趋势。评价污染的可能性并做出预测。c、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地基选择和布局规划。提交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程度以及地下工程对地面沉降、地下水影响的报告,为城市向高、大、深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解决地壳稳定性、活断层、基岩调查、地球物理、构造应力分析等问题。d、建立城市国土资源数据库与成果三维可视化。利用数字模拟、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建立城市地质可视化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各专业数据的科学管理和有机集成。

参考文献

[1]王思敬.1996.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J].第四纪研究,1996,(2).

[2]吴恒.1999.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及研究要点[J].地质科学,34,(1).

上一篇:刍议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振荡压实技术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