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4 11:28:21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历来是我国在国民的素质教育方面的关键环节。立足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分析,小学生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德育课程可以系统化地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立足于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能显著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育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情境;活动

一、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墨守成规的“唯教材论者”,但是面对国家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育的观点明显不可能适应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更应该是鼓励学生进取的评定者。在最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惑,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利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效率

1.“生活化”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例如,教学生《社会呼唤诚信》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调动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承诺(如信誉卡、保修卡、合同等)。随后召集学生把他们收集的相关内容展现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故事。同学们相互讨论,对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出买到喜欢商品的喜悦;有的学生说出了商家按照保修卡上的协议,上门服务;还有的学生因为商家不讲信誉而增添了很多烦恼。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上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信用,社会也呼唤诚信。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因此,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所有牵涉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老师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理论灌输,做到立足教学的内容开设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授《吃穿住话古今》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图书馆,让学生查阅古代人类吃穿住相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信息,指导学生对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经过实践验证,参与到这种开放的、创新的课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多媒体教学法

在授课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来进行教学,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快乐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事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的板书转变成信息化时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勃勃生机。

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立足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调整授课方式,营造有利于互动的氛围,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交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形成创新的条件反射。例如在讲授《江山多娇》时,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主要的地形、地貌,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在感受祖国壮丽河山、秀美风景的同时,还可以举行与之相关的讲演活动,鼓励学生学习科技,认识现代化背景下的工农业,了解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变更原有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不仅需要老师的悉心教导,而且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的自我摸索,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润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5).

[2]李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3]雷晓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育才路小学校)

上一篇:信息互动,让教学更有效 下一篇:关注心灵感悟 流淌内心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