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14 11:15:24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

[内容提要]: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随着私有化的推行,俄罗斯商业银行和工业企业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代表现代经济发展趋向的金融工业集团。由于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植根于俄罗斯社会特殊的转型历史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决定的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不仅具有其自身纵向方向的特征,与西方寡头的形成又有横向比较的特征。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的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引起经济、社会多极化与不安定、政治腐败等负面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金融工业集团;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走向融合并不少见。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特色的经济私有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证券私有化是以内部人对企业的控制取代了传统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的垄断,而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则是“内部人控制”型企业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维护经理和工人的既得利益,排斥外部人员的进入,因而无法取得自身重组所急需的资金,这与私有化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在私有化的第二阶段特别是1995年之后,政府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扶持可以看做是对建立有效的企业融资体制和外部监督机构的尝试。另一方面,随着计划体制的瓦解,企业经理在事实上控制企业的同时,失去了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了填补这个真空,他们除了依靠企业之外,必然要在企业外部寻找金融或商业机构的支持;金融与商业机构则积极参与私有化企业的经济活动,力图将自己的活动纳入法律的框架。这样,就出现了大工业企业与商业和金融机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可见,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独立以来在实施银行体系改革和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金融组织形式,是商业银行和工业企业关系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1993年12月5日,叶利钦颁布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鼓励创建金融工业集团的第2096号总统令。同时还出台了《关于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建立程序》的临时条例。为了扶持金融工业集团,总统令和条例对金融工业集团的建立采取了种种政策优惠,首先是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制度,其次是国家担保制度。1993年俄罗斯正是依据这个总统令和临时条例建立了第一个金融工业集团。1994年2月24日,叶利钦宣读了俄联邦建立以来第一个总统咨文《关于巩固俄罗斯国家的咨文》,提出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改造市场机制,以推动改革,并把组建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1994年应成为建立俄金融工业集团的一年。1994年3月4日,俄罗斯政府通过《关于1994年俄罗斯经济状况及其前景的决定》,规定要为在1994年建立金融工业集团创造条件。1994年5月23日和6月19日政府先后批准《关于对向俄罗斯联邦政府提交审议的建立金融工业集团草案进行技术鉴定的程序》的决议和《关于批准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进行注册登记程序的条例》。1995年1月16日,俄罗斯政府了《关于促进建立金融工业集团的纲要》,又在1995年11月30日,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罗斯联邦金融工业集团法》,进一步放宽和简化金融工业集团建立的程序和条件,特别是取消了对加入金融工业集团企业国有股比例的限制。1996年4月1日,叶利钦签发了《促进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并展开活动的措施》总统令,制定了加速发展金融工业集团的条款。后来还颁布了《关于促进银行与产业界一体化》的总统令,以推动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金融工业集团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根据《俄罗斯联邦金融工业集团法》的规定,金融工业集团是指建立在金融工业集团的条约基础上,作为主公司或子公司而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资产联合起来的法人的总和。从经济意义上说,它应该是指一种控股公司,即有一系列子公司的母公司;如果母公司掌握了生产性的或信贷金融性的子公司的控股权,也就构成了金融工业集团①。俄罗斯联邦法还规定,“通常,金融工业集团的核心公司是投资机构”,但实际上,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核心公司并不都是投资机构,它们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企业核心型工业集团。由大型企业集团倡导,自建金融机构或联合其他银行建立的控股集团。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激进的经济改革,企业进行私有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加之俄罗斯工业企业的设备破损率极高,更需要大量资金注入的现实情况,在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为更有效地解决生产资金的问题,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开始积极地吸纳商业银行加盟,由此形成了金融工业集团,例如“卢克石油集团”、“瓦斯”集团、“伏尔加-卡马”集团等。组建后的金融工业集团保障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改造资金。这类金融工业集团是联合一系列有工艺连续性,或者地狱关联性的工业企业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这些企业主动吸收商业银行作为资助者,这类金融工业集团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联系比较松散。第二类是银行核心型金融工业集团,由大型商业银行发起,并占据集团核心地位,被俄罗斯学者称为“帝国”型的控股集团。主要是由于俄私有化初期,一些大的商业银行为获取金融投机差价,自发地购买一些工业企业的股票,随着私有化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大规模私有化的背景下,主动参与一些有发展潜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通过有意识地收购股份,组成了银行核心型金融工业集团。这类金融工业集团是某家或几家有雄厚财力的金融信贷机关或大工业商业银行等作为控股公司,吸引和联合工业企业发展起来的。如十大金融寡头中的梅纳捷普银行于1997年收购了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类似的金融工业集团还包括“桥银行”、“阿尔法银行”、“银科姆银行”、“俄罗斯信贷银行”、“欧奈科斯姆银行”、“外贸银行”等。银行核心型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主要构成形式。据金融工业集团协会的资料,以银行为主组建的金融工业集团与其他形式成立的金融工业集团相比,在经济效率上最高。其中不到5%的金融工业集团的企业却实现了41%的全国商品交易额。

1996年4月1日,叶利钦了《关于鼓励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和活动的措施》的第443号总统令,进一步提出一些刺激金融工业集团发展的办法。1997年俄政府又通过了《关于对金融工业集团法的修改和补充》的规定,不断加大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在政府扶持金融工业集团的各项举措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权委托银行制度,即由国家指定金融工业集团的私人或股份制银行充当国库角色和履行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全权委托银行相当于政府的一种全权机构,负责为专业的进出口公司提供出口信贷和结汇,进行海关外汇监管和国家外汇管理;为国有企业和国家专项纲要贷款;经管国库,为预算收入和支出服务,管理国税、国债、关税;从事有价证券业务等。中央银行原则上选择了那些能够稳定货币信贷体系,自身能够承受高风险,作为国家投资传导器的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全权委托银行。俄罗斯约有100多家大银行被批准为“全权委托银行”。由于政策的大幅倾斜和政权的精心培育,金融工业集团在短暂的几年之内就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只有1个金融工业集团;1994年就增加到7个;1995年底发展到27个,吸纳了446个企业和组织;1996年达到46个,包括700多家企业和组织;到1997年金融工业集团数目已超过60个,参加的企业达1000余家,金融信贷机构90多个。仅在1995—1996年1年的时间内,金融工业集团的生产规模就从26万亿卢布增长至100万亿卢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5%猛增至10%。这说明,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保持了一个不小的势头。借助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工业集团在市场机遇面前始终占尽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壮大发展起来了。迅速发展起来的金融工业集团,不仅继续在经济领域加速扩张,而且开始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拓展,并进而直接跻身政权。在金融工业集团发展迅速加快的形势下,1996年1月26日成立了金融工业集团联合会。1996—1997年,金融工业集团成了主宰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势力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这期间是金融工业集团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1998年“八月危机”之前,在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最有影响的是七大金融工业集团,又称“七人集团”。它们分别是:“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瓦斯——“西伯利亚石油”集团;波塔宁的阿涅克西姆——“诺利尔斯克”镍业——“辛丹卡”集团;霍尔多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尤科斯集团(Империя Ин-комбанка);古辛斯基的桥银行集团(Империя Мост);阿文和弗里德曼的阿尔法集团(Империя Альфагруп);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和农工银行集团(Империя СБС-Агро);阿列克别罗夫的卢科伊尔石油集团(Империя ЛУКойл)。此外,还有被称为“伪私人公司”的俄天然气工业集团(Империя Газпром),它单独购买了国家储备银行57%的股份。

1998年以后,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促使金融工业集团发生这样重大转折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俄罗斯这一年持续不断的金融危机,二是寡头政治的没落。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金融工业集团陷于全面恐慌。1998年8月25日,俄罗斯颇具实力的梅纳捷普银行、联合进出口银行和桥银行三大银行不堪金融危机的冲击,宣告合并,以度难关。在俄罗斯大小1600家银行中,绝大多数濒临倒闭的威胁。赫赫有名的“帝国”银行因资不抵债已经宣布倒闭。危机过后,大多数金融工业集团陷入了困境。但是,推动金融工业集团进一步走向没落的,是来自政治方面的打击。1998年,俄罗斯发生了3次政府改组:切尔诺梅尔金政府被解散;基里延科政府执政120天夭折;普里马科夫再组新内阁。而且,每一界政府都奉行不同的方针。这种政权危机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打击比金融危机还大。政府频繁更迭与政府方针的重大改变意味着金融工业集团与之生成和发展的政治关系网络断裂。但是,给金融工业集团以决定性打击,结束俄罗斯寡头时代的,还是普京总统执政一开始,普京就表示:要疏远寡头,要同寡头划清界线,保持距离①。寡头政治终于走向了没落,金融工业集团开始了逐渐向常规民族资本转化。此后,金融工业集团就完全处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然而,出于俄罗斯国内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需要,在对待金融寡头问题上,普京还是很慎重的,他不会把事儿做绝,这点从他执政以来所采取的行动即可看出。他并没有全面打击各大金融寡头,而是打击少数,规范多数,重点整治极少数不与政府合作的寡头,并希望其他各大金融工业集团能够引以为戒。由此可见,由于俄罗斯寡头势力已根深蒂固。普京执政以后,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影响有所削弱,近期发展遇有许多障碍,但中长期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它仍是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不可小看的一支力量。

二、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特征

世界上的金融工业集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兼并和联合而逐步形成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可以说是俄罗斯经济转型期独特的社会经济现象。从其发展进程看,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金融工业集团体现了权利和金钱的结合。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与苏联时期的特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最高领导核心中有相当比例为苏联经济部门、共青团领导干部及转型后的政府官员。在原苏联,所有的苏维埃精英都是党内人士,官员分为党的官僚集团(党团职能人员)和技术官僚集团(部长和经理、厂长)。改革期间,官员分裂成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据调查61%以上的经济精英是从原来的苏维埃官员中产生的。从而俄经济转型期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资本对权力的依附现象。这一点在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中更充分表现出来。在金融工业集团形成的过程中,为了进行原始积累,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权与政要勾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或在政府里有自己的人,或在自己的领导班子里有曾在政府任职的高级官员,这是俄新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被称作“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曾被各大金融工业集团视为“自己人”;梅纳捷普银行董事会主席霍多尔科夫斯基曾任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奥涅克西姆集团的总裁波塔宁担任过苏联对外经济协会的负责人。

2、金融工业集团是工业、金融和国家机构相互依存的集团组织。勿庸置疑,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私有化的产物。国有工业企业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企业为取得外部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对组建集团有极高的积极性;同时,金融机构从扩大自身实力出发,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加强对私有化的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参与,并使自己的非法或半非法活动纳入法律的框架组建金融工业集团。这样,私有化过程中就出现了大工业企业和新出现的商业金融机构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形成了工业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构成了交叉持股的复杂联系。国家设置的全权委托机制是金融工业集团中大银行和出口能力较强企业迅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3、金融工业集团成员大都是有前途的企业和公司。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集中了代表俄罗斯工业和科技潜力,水平较高,效益较好且出口潜力大的企业和公司。俄罗斯著名的“七人集团”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于石油、有色金属、水泥、建筑业笔房地产部门,其中尤以石油和有色金属为重,而这两部门正是近两年工业领域效益突出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部门。其它集团也主要集中于天然气、航空、核燃料金属矿、船舶、汽车、化工等有高度发展潜力部门。

4、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私有化中的作用具有过渡性质。由于金融工业集团自身的性质,它对私有化企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在俄罗斯经济总体衰退、停滞的背景下,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明显增长,其控制的内部市场运行效率相对良好(如获得流动资金的便利、供销关系的相对稳定等)。1996年,金融工业集团所属的15个大型联合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5%,销售规模增长了40%,出口增长了28%,投资增长了250%。①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过快和过度集中会导致资源分配的畸形化和产生垄断,因此俄罗斯政府对防止金融工业集团成为垄断企业有正式的规定:一个集团成员的公司不准购买另一个集团中公司的股份,也不准建立彼此相互交织的对所有权的控制。特别是由于金融工业集团对资本的集中是借助于财产私有化与权力私有化的交易而实现的,这就削弱了金融工业集团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基础。因此,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私有化中的作用具有过渡性质。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凭借对政权的依附,借助政权的扶持和政策的优惠,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平地崛起、发展壮大并达到一定规模。在俄罗斯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金融工业集团不同于西方的金融工业寡头,其实质是俄罗斯特色的产物,是得到俄罗斯法律确认的一种独特的整合结构。其形成过程不仅具有其自身纵向方向的特征,与西方寡头的形成又有横向比较的特征:

1、形成背景不同。西方寡头是以生产的高度发达和经济的日益繁荣程度为依托的;而俄罗斯寡头正好相反,它是在俄罗斯经济和工业全面危机和衰退的条件下产生的。

2、形成条件不同。西方寡头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过程,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形成的;而俄罗斯的寡头是在市场刚刚起步,整个社会仍处于过渡时期和无序状态下出现的。

3、形成时间不同。西方寡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一般持续时间很长,常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俄罗斯寡头只用了短短五至六年的时间,可谓“平地崛起”。

4、形成阶段不同。西方寡头一般需要经过资本原始积累,然后慢慢发展壮大;而俄罗斯寡头则不需要原始积累,跨越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只是把原来国家积累的财富巧妙地“转换”为自己的原始积累,并借助政权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迅速地实现资本的再组合和再集聚。是苏联劳动人民代其完成了资本原始累积。

5、形成途径不同。西方寡头是严格遵循市场规范,严格遵守法律条文而逐渐积累财富,这种财富的累积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俄罗斯金融工业寡头则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依托政权的力量通过大量财富转移来实现资本向自己手中集聚。正如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所言,寡头主导下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就是“野蛮的资本主义”。

6、形成方式不同。西方寡头主要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积累财富;而俄罗斯寡头则是通过法律和变相革命在制度转轨过程中掠取国家财富而实现资本的集聚。

当然,在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进行评价是不仅要考虑发达市场经济的标准,同时也要考虑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所处的过渡经济的特殊环境和政治背景。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性质和特点。俄罗斯这一向着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进程也绝不同于西方国家早已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模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打上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的烙印。

三、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孕育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摆脱转型引发的经济危机和推进经济机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成为俄罗斯经济运行中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俄罗斯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已经成为当今俄罗斯银行业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金融寡头。虽然学者对其所起的作用有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但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结合的产物,对俄罗斯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的确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俄罗斯金融信贷领域不容忽视的一种组织形式。金融工业集团一度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发动机”,的确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下,对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就业、促进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吸引国内外投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工业集团在吸纳资金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它拥有大型、专业化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它可发行在国内外市场均可流通的期票和债券,这就比一般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优越,再加上收入可以不纳税,这有利于吸纳国内外的社会资金和加速资金的流转。据统计,1995年最大的15家金融工业集团的投资比上年增长150%,其中55%是自有资金,42.5%是吸引资金,只有2.5%是联邦投资①。1996年,在全俄投资平均下降18%的情况下,15个金融工业集团基本建设投资却增长250%,1997年最大的15家金融工业集团的投资比1996年增长150%②。1998年金融工业集团投资比上年增长6%。其次,由于大集团拥有大型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投资机构,可以向外国投资者提供投资信息,加之运用国际通行的金融结算手段,开拓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投资的特殊渠道。1996年9月,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与卢克石油公司签订了关于向后者投资50亿美元的合同。1997年,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从西方银行集团获得了25亿美元贷款,用于实施将俄罗斯与欧洲天然气输送系统几乎连为一体的“亚马尔—欧洲”计划③。因此,有人认为可以把金融工业集团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机构,成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直接和间接投资方式。

2、大型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在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组建的过程中,大多数集团走的是“强强联合”之路,这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俄罗斯一些大型金融工业集团,实力雄厚,不仅努力在生产、销售、工艺技术研制开发、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而且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和进行技术开发,依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备了与国际先进大企业竞争抗衡的资格和地位。几个最大的金融工业集团涉足于石油、天然气、有色冶金、航空等俄罗斯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如维亚希列夫掌握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不仅控制着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企业,而且控制着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很大份额,在德国天然气市场上已占领40%的份额,在波兰建有一个合资公司,在欧洲十三个国家和美国建立了众多的贸易商行、商贸大厦、股份公司等。在以石油工业为例,该部门被称为俄罗斯经济王冠的珍珠。在这个部门中,七个金融工业集团中有五个分别拥有石油储备量位居第一、第八,开采量位居第二、第四、第六的公司的控股权和最大的石油产供销一体化公司的控股权,占据了最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商的地位。如阿列克彼罗夫的卢克石油集团获得了被国际石油巨头激烈争夺的、被认为是下世纪西方和欧亚国家可靠的石油来源的阿塞拜疆里海石油10%的开采权。总之,从其活动范围看,它们将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世界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影响。大多数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拥有自己的大型化的企业和专业的商业银行,再加上俄罗斯政府曾给予金融集团以很多关税上的优惠政策,雄厚的资金和良好的信誉,吸引外国企业来俄罗斯投资,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3、金融工业集团充实了俄罗斯商业银行体系。俄罗斯商业银行对生产投资不积极是长期困扰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主要决定于俄罗斯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工业集团的组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主要矛盾。集金融和实业于一身的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站在俄罗斯商业银行最前列的差不多全是各大金融工业集团控制下的金融企业,由金融工业集团投资和控制的金融企业构成了俄罗斯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金融工业集团为商业银行在投资、信贷、结算等银行业务上摸索到一些有益的经验。

四、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俄罗斯社会上也一直存在着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批评意见。主要有:大型集团导致地区和部门经济垄断的发展,妨碍竞争和经济效率;“地区寡头”的出现,为某些地区在经济和政治上与中央闹对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官方授意下成立的集团,带有强迫性,经济上缺乏活力,不见得比单独运作的企业效率高;集团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在处理国家、地区与集团、社会、雇佣劳动与集团的利益分配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集团利己主义;金融寡头倚仗雄厚的经济实力向政治渗透,企图形成金融寡头政治,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金融寡头之间为瓜分国有财产最后的“蛋糕”展开白热化的争夺,其间的冲突经由高层政治代表人物传导,引起政局的动荡①……这些负面影响,引起经济、社会多极化与不安定,导致政治腐败,阻碍经济发展。

1、金融工业集团加速了国有资产流失。在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寻租活动”的泛滥。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结合,也是官僚资本和个人资本的结合,“寻租”成为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建立的主要途径,由此给官僚资本的营私舞弊创造了机会。这个现象背后掩盖的是一种制度性的要求,即私人资本对国家权利的操纵和替代,私人资本与政府官员或国家官僚之间相互追逐,追逐的中心是权力。这不是一般“寻租”现象所能涵盖的了的。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浪费越大。在俄罗斯所发生的替代和追逐过程中所要实现的是上层建筑——制度的变迁,这是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主要目的——实现所有制基础的转变相适应的。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国有资产的严格管理制度,国家丧失所有者职能,失去对企业的监督,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许多企业领导层和部门官员,尤其是各大金融工业集团领导,利用职权之便,通过集中占有大量股份的形式攫取大量国有资产。1995年开始的现金私有化实际上是国有资产在“内部人”之间的一种再分配。在1995年末和1996年末举行的抵押拍卖中,各大金融工业集团在政府出售和拍卖国有中小型企业及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时,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把本来属于全民所有的大量财富据为己有,成为最大的受益者①。这个新兴资产阶层在短短的几年中,把原属国家、企业的巨额利润及国有资产迅速攫取到自己手中,他们的经济行为以最大限度地无偿侵吞和掠夺资源为宗旨。因此,《苏维埃俄罗斯报》指出,从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可以看出俄罗斯国有资产的瓜分程度。

2、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的社会阶层②,金融工业集团一出现,就牵动了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分化。从苏联独立出来以后,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利益格局重新组合,新的群体和阶层迅速涌现,社会结构明显分化。尤其是金融工业集团作为一个新的出现的阶层,它拥有的巨额财富和众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与其他社会阶层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剧了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分化。高高在上的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与贫困居民的巨大贫富悬殊推动着俄罗斯社会日益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内的社会分化是市场经济机制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但超过一定限度的两极分化却是有害无益。伴随着金融工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导致社会购买力总量相对偏低,并引发一系列其它的负面后果。

3、金融工业集团加速资金外流。在俄罗斯,极少数人利用经济转型初期出现的混乱,把劳动人民七八十年来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攫为己有,有的人甚至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他们与资本主义上升和迅猛发展时期的资产阶级有很大不同,他们所进行的掠夺行为,使俄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总之,一小撮暴发户神话般地富起来,而国家却变穷了,人民赤贫化。这些暴发户没有创造任何实际的资产,他们只是盗窃苏联人民用劳动创造的财富。”③他们不是什么创业阶级,不把积累的资本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上去,而是在国外购置不动产或把钱存入外国银行,其足迹遍及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据俄中央银行估计,1992—1996年俄罗斯商业银行和个人至少从国内转移出600亿~800亿美元。而实际外流资金至少比这个数字多1倍。曾任内务部长的阿纳托利·库利科夫说,他的内务部估计,从1992—1998年就有高达3000亿美元的资金抽逃到国外,几乎是IMF在此期间对俄援助总额的10倍(IMF在这期间对俄罗斯援助为316亿美元)。俄罗斯科学体制分析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俄罗斯新富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没有用于国内生产,而以每月20亿~30亿美元的速度流向西方。仅1992—1993年,俄罗斯垄断集团就将200亿~300亿美元存到西方国家银行。④大规模的资金外逃使俄大量投资资金流失,债务风险不断增加,导致俄经济僵滞不前,缺乏活力。

4、金融工业集团除了聚敛财富外,还力图主宰政治。在政治上,金融工业集团影响力扩大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它们对舆论的控制在不断加强。俄罗斯各金融工业集团是瓜分媒体的主力军。自1993年末至1995年中期,俄罗斯的信息市场开始有明显的商业集团开始进行分割占领,例如以银行家的古辛斯基(Гусинский)为首的桥媒体集团(Медиа-Мост),小雅卡夫列夫(Яковлев-младший)的商业出版社(Ком-мерсанть)的报业集团等等①。金融工业集团所有或所控制的媒体不仅数量大,而且实力强、影响广。俄罗斯大财团、银行、公司乃至个人,都在着力控制著名媒体:维亚西寥夫的天然气集团握有《消息报》、《劳动报》、《工人论坛报》、《农村生活报》、《专业》杂志、《因素》杂志、“普洛米修斯广播电视台”100%的股份、独立电视台30%股份、公共电视台3%股份以及全俄29家地区报纸和电视台②。古辛斯基的“桥媒介”集团掌握《今日报》、《公共周报》、《新报》、《总结》杂志、《人物杂志》,更重要的是拥有在俄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独立电视台”、“莫斯科之声电视台”,被称之为俄罗斯媒介帝国。别列佐夫斯基的罗戈瓦斯汽车集团与其不分高低,掌握高层人士必读报纸《独立报》、《星火》杂志,购买了“莫斯科第六电视台”30%的股份、垄断“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人事权和报道权。俄罗斯媒体界大部分被金融工业集团所控制。他们握有媒体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经营盈利,更重要的是,为集团的政治利益控制舆论导向,影响民众政治情绪,左右官方决策,其势力和作用之强大,被形容为可与总统、政府和议会三大权力并驾齐驱的“第四权力”。新闻媒体已成为各大集团为自己游说和与对手斗争的最有力武器,它是操纵影响社会和大众的有效手段,它带来的政治上的好处是难以衡量的。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就是1996年的总统选举③。他们开动手中的宣传机器,古辛斯基控制的独立电视台、别列佐夫斯基掌握的公共电视台及一些报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他们策划,使得票率居第三位的别列佐夫斯基与叶利钦联手战胜了久加诺夫。叶利钦再次登上总统宝座后,作为回报,官方允许独立电视台增加播出时间,后来古辛斯基又开辟了独立电视台五个增设频道。被称为“克里姆林宫”教父的别列佐夫斯基曾说:“俄罗斯商人们对叶利钦总统取得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对谁来说都不是秘密。这是一场为我们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战斗。”④

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在扩大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银行寡头正在向政权机构渗透。其中如金融危机前最大的商业银行总裁,同时也掌握着诺里尔斯克镍公司38%股份和彼尔姆飞机发动机厂和吉尔汽车厂各26%股份的“欧奈克辛姆银行”集团的老板波塔宁,以及代表金融利益并深受“金融权贵”信赖的丘拜斯都曾当过俄政府第一副总理以及总统办公厅主任,别列佐夫斯基也曾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等。俄罗斯一些报刊的分析认为,13个金融工业集团的领导人就俄罗斯总统竞选形势发表呼吁书,标志着第三种力量的正式诞生,反映出在俄罗斯出现了一种新的现实,说明大民族资本实际上已经与买办资本达到了平起平坐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在政治领域里相应地反映自己利益的阶段,正在争取成为一种能够凝聚社会的基本力量,成为可以对政治家和社会舆论施加影响的杠杆。随着金融工业集团的壮大,其已不仅要谋求经济上的利益,而且开始了政治上的图谋。他们能借助媒体发表重要的声明,能会见总统,会见副部长。政府和国家杜马也都注意遵循他们的意见。人们都说掌管国家的不是政治家,而是“钱袋子”。寡头们渗透到行政机关是他们政治活动的巨大成就,如 B.波塔宁成了政府的副总理,Б.别列佐夫斯基当上了俄联邦安全委员会的副书记等。

另外,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还插足国家外交。在俄罗斯成立之初,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外交杠杆,为了维护和促进集团在国外扩张资本的需要,金融工业集团积极参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通过种种途径,对有关政策制定机构及政府施加压力,鼓动国家以外交途径为企业集团的国际市场扩张出力。

综上所述,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是新制度和新政策滋生的阶级,随着新制度的出现而出现,基本同步。概括起来说,俄罗斯官僚资产阶级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带有这个时期的社会烙印,它的形成不是遵循古典的形式,而是以官僚为资本主体的形式;不是西方传统形式,而是俄罗斯制度转轨过程特有的形式。这个过程导致的主要后果是社会财富流向的变化,即社会财富流向少数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加剧。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前,政府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重组的一系列法令,强调要保障银行在金融工业集团中继续发挥左右,提高银行的责任。很明显,虽然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俄罗斯政府并没有想削弱它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从长远角度对其进行战略调整,说明俄罗斯政府对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持肯定态度。总之,发展“金融工业集团”很可能是俄罗斯现实和未来经济生活的一种客观趋势。而现有的“集团”由于先天不足,有的将被淘汰,有的经过一段漫长的整顿、改组(资本),会逐渐成熟起来,成长为真正意义的金融资本甚至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工业集团今后的发展,就像俄罗斯的其他各种经济和政治进程一样,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对俄罗斯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将不会是简单的折射,而将是错综复杂的。从长远观点看,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只要能够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会在俄罗斯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将占有一定地位的。

参考文献

[1]黄立:《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金融工业集团》[J],《改革》1998年第5期。

[2]刁秀华:《试析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J],《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4期。

[3]黄永鹏:《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兴盛与式微》[J],《东北亚论坛》2001年第4期。

[4]刁莉:《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5]唐朱昌:《俄罗斯经济转轨透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张森:《俄罗斯经济转轨与中国经济改革》[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7]张捷:《今日俄罗斯的六大财团》[J],《当代思潮》1998年第4期。

[8]程锐等:《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及与中国企业集团的比较》[J],《世界经济情况》1998年第14期。

[9]李仁峰:《对俄罗斯私有化的思考》[J],《东欧中况》1998年第4期。

[10]宋锦海、远方著:《新权贵——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崛起》[M],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1]宋锦海:《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及其政治影响——俄罗斯经济、政治生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发展态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2期。

[12]毕洪业、李翔:《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探析》[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8年第3期。

[13]岳爱武、牛天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浅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4]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M],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15]李建民:《俄罗斯金融寡头暨官僚资本主义探源》[J],《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5期。

[16]董晓阳:《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角逐传媒界》[J],《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2期。

[17]高晓慧、陈柳钦:《俄罗斯金融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汤洵:《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J],《学术交流》2005年第10期。

[19]顾小清:《俄罗斯巨富的命运》[N],《环球时报》2003年11月7日。

①宋锦海:《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及其政治影响——俄罗斯经济、政治生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发展态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2期。

①普京执政后,对俄罗斯金融寡头的整顿首先是从拥有“媒体帝国”的古辛斯基和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开始的,2000年6月,俄总检察院以涉嫌侵吞国家巨额财产罪将古辛斯基逮捕,并冻结了其国内财产,随后又迫使别列佐夫斯基出了其控制的俄公共电视台20%的股份,2001年4月,强行接管了古辛斯基的“独立电视台”,随后查封了《今日报》和《综述》杂志,使“媒体帝国”,并用涉嫌盗用资金的罪名,于10月对别列佐夫斯基发出国内通缉令;2002年1月,在经过对前任交通部长、寡头阿克肖年科“罪”调查立案后解除了其交通部长的职务,对其他一些违法寡头也陆续展开了调查。经过整顿,俄罗斯寡头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政府夺回了舆论主导权,遏止了侵吞国家财产和腐败势力的蔓延,国家基本上结束了畸形的寡头时代。

①宋锦海、远方著:《新权贵——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崛起》[M],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①黄立:《俄罗斯制度变迁与金融工业集团》[J],《改革》1998年第5期。

②程锐等:《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及与中国企业集团的比较》[J],《世界经济情况》1998年第14期。

③据俄罗斯波罗的海通讯社2003年1月5日报道:“亚马尔 -- 欧洲”天然气干线管道白俄罗斯段管线长 575 千米。“亚马尔 -- 欧洲”天然气干线管道有两条分支管线分别在白俄罗斯和波兰境内穿过,通往德国,投入使用后,可使俄罗斯天然气向欧洲的过境输送量增加 1 倍。该天然气干线管道从亚马尔半岛到德国东部边界的总长度为 4107 千米,沿线将建 29 个空压机站,按年输送天然气 500 亿立方米计算,预计工程总造价高达 360 亿美元左右。

①[俄]阿·莫尔恰诺夫:上引书,第219~22页;《消息报》1996年1月10日。

①据《真理报》消息,由于出售国有资产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至少15%~20%的资产被新的官僚资产阶层所攫取,大约为1500亿~2000亿美元。以波塔宁(奥涅克西姆集团总裁)为例,他仅用3.57亿美元便获得了“诺里尔斯克镍业”、“西丹科”石油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其中,他只用1.7亿美元的价格便获得了俄最大的矿石开采企业“诺里尔斯克镍业”38%的股份,而伦敦金属交易所对该公司资产评估为40亿美元,俄罗斯议会对这一公司的估价为100亿美元。“可以大胆地说,在俄罗斯历史上,任何一次外国的入侵,包括法西斯的入侵,给她带来的经济损失都没有像丘拜斯、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及同类几年来造成的那么大。”

②对于金融工业集团这一社会群体在俄罗斯社会的地位,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称其为一个阶级,有的则说它是一个阶层。我们倾向于后面一种说法,因为俄罗斯的目前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太大,远未定型,就金融工业集团而言,也还处在剧烈的分化组合当中,要等待其社会结构的稳定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③张捷:《今日俄罗斯的六大财团》[J],《当代思潮》1998年第4期第43页。

④李仁峰:《对俄罗斯私有化的思考》[J],《.东欧中况》1998年第4期。

①ЗасурскийИ.Я..《Масс-медиавторойреспублики》.-М.:МГУ1999,c.86.

②《Век》《世纪报》1997年8月12日第1版。

③1996年3月的一天,叶利钦秘密召见了7个金融寡头,他们是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国际商业银行总裁维诺格拉多夫、首都储蓄银行总裁斯摩棱斯基、阿尔法银行总裁弗里德曼、梅纳捷普银行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马尔金。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银行家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叶利钦连任;叶利钦则承诺维护寡头的经济利益。从此,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词汇:“七大寡头”。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翻云覆雨,还挖空心思进行政治投机。俄罗斯前任副总理叶戈尔·盖达尔曾说:“在最厉害的时候,俄罗斯政府被7—10个商人左右,他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撤换总理。”参见顾小清:《俄罗斯巨富的命运》,《环球时报》2003年11月7日第十六版.

④张捷:《今日俄罗斯的六大财团》[J],《当代思潮》1998年第4期第45页。

上一篇: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探析 下一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供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