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可以是快乐的

时间:2022-10-14 10:51:14

惩罚也可以是快乐的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它离不开管束,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以此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真、向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通过利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来达到警醒学生,避免再犯错误,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的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的不再犯”。

可是一说到“惩罚”教育,许多人都会把它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确,有时“惩罚”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工作更难进行。但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惩罚”也可以是种快乐的体验。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惩罚,在惩罚中接受教育。下面是笔者在班级实际管理中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天中午,午自修的铃声刚响起,我走进教室,同学们大都已做好了自习的准备。可小张和小王的位置还空着。“老师,他们可能在操场打篮球。”有同学小声的说。

“又迟到了,算上今天这周他们已是第三次迟到了。”我有些生气地想。

正想着,只听见“报告!”他们俩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其中一个还抱着个篮球,站在了教室门口。

我刚想训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用吗?有用的话,他们也不会又一次迟到了!”……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思索,怎样处理这件事?首先我分析了他们迟到的原因:喜欢打篮球忘了时间是直接的原因,经过上两次的说教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是间接的原因。通过前两次的谈心教育,道理他们是明白了,可是我单一的教育方式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我思考我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集体意识,以后不在犯同样的错误。明确了教育目标我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教育目标?我想先应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明白和接受老师的教育,同时让他们接受一定的“惩罚”也是培养他们责任心、集体意识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让他们乐意地接受惩罚呢?我突然灵机一动……

在下午的自修课上,我带着篮球把小张和小王叫到操场上,我说“老师,知道你们爱打篮球,现在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他们一听来劲了,忙问“是什么游戏?不会是老师和我们一起打篮球吧?”

我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你们每人有五次投篮的机会,但如没投进一次要做一天的值日。你们已因为打篮球迟到了三次,老师认为你们的球技应该锻炼得不错了。这就算是老师对你们今天迟到的小小惩罚?你们看可以吗?”

他们听得乐了,可能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想出这样的方法吧?都表示同意!

“但你们要遵守游戏规则啊,输了可要认真做值日的!”我又强调了一句。

也许是因为他们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惩罚”,也许他们觉得这样的游戏太“简单”了,结果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超级发挥失常”:小王投进了二次,小张只投进了一次。之后他们很守信用的留下来认真地做起了值日工作,而且以后也没有再因打球而迟到过!

之后有学生问我,如果当初他们都投进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老师必须是守信用的,我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值日,他们如果都投进了,我会马上肯定他们的球技,并告诉他们练球应该安排在什么时间才最合适?我想没有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拒绝老师真诚地肯定和建议的!

实践证明,“惩罚”教育也可以是快乐的。上述的故事中,通过游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可能因惩罚带来的逆反心理。曾有位心理学家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喜欢游戏的心理,即使成年人也不例外。我在和他们两次谈心都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之后,采用游戏的方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游戏中他们是有自主性的,能投进几个球完全是他们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会感到受到了尊重,体会到了“惩罚”的乐趣。之后,我尽量地避免单一的说教方式,开拓教育思路,艺术地应用快乐的教育法则,在教育实践中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快乐惩罚”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一、站在学生的立场,深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二、明确教育目标,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次的教育一劳永逸。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切记不要制定过高或模糊的目标;三、制定的措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所谓“因材施教”。要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切不可单一对待,强制执行。

如我班的小沈同学活泼好动但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男孩。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喜欢乱扔垃圾,吃完的食品袋常常塞在课桌里不主动扔掉。显然他的坏习惯不是短期养成的,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制定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慢慢纠正他的坏习惯。找他单独谈了之后,我在全班面前宣布以后他将是我班的“劳动监督员”配合劳动委员一起治理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的安排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而且对他的坏习惯也是一种约束。有次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他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垃圾袋发给同学。大家都夸他想得周到,不愧是个班干部了……。一学期结束时,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被同学们推选为“班级优秀班干部”!

我认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情趣和人文关怀的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否做到严得让人信服,宽得让人佩服,罚得让人舒服,此乃教书育人的一种高超的技巧和艺术,也是一种神化的境界。如能把那些看似无情的“惩罚”教育,做到让学生快乐的接受,在接受中领悟老师的教育目的,那才真正的体现了人文关怀,因为它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的开始。

上一篇:浅谈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师继续教育当中的... 下一篇:新课改下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