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

时间:2022-10-14 09:46:42

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情感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教学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最直接的原因。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呢?青少年学生都有好奇、好动、好问等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因此,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情境,以情激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的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实现生物课堂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运用肯定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适当运用激励,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更快地进入生物课的学习状态。每节课刚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还没有从课间的嬉闹中转移过来,学习的主动性较低。此时的激励对学生这一节课的心理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活动的进程和质量,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与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习情绪,诱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先提出一些有丝分裂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个问题导入的过程中,我抓住心理激励契机,肯定大家的成功表现,并指出本节课的内容与目的要求,使学生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感而跃跃欲试,营造了一个积极的学习气氛,让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教师应创设课堂教学的激励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好学”、“乐学”的情境中,造就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运用课堂问题,激励学生求知欲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探究方案的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鼓励和激励”。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即使教师巧设认知冲突,甚至做了和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的提问或演示实验,学生也只有一点好奇心,而不能把好奇心转变成具体问题,更谈不上把疑惑转变成探究计划,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弱,何来高效课堂,怎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善于答疑,而且要研究教法,创设情境,善于激疑,使学生在自主释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既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读教材,力争自己提出问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之异,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表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番思考,已向真理迈进了一步。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都应正确处理,给予积极评价,对学生提问的肯定是最好的激励,从而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而他们当其才能得到教师的承认时,就会提高自信,肯定自我,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出新的问题。

2.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到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作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好的氛围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激励”。例如,教师一般课下要布置预习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预习任务的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也就流于形式,同时学生的预习水平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我习惯让学生首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问题,然后通过提出问题检查激励学生的预习。检查的问题大都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题目,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达到激励学生课下预习。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给以肯定,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增强,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好的课堂氛围自然就会形成。学生的问题很多,以至于有一些我根本无法回答也不会回答。但是我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多,影响课堂教学而否定学生的问题和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并且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少,这与学生知识水平和知识多少有关系。但我感觉还有很大一方面是学生年龄大了,羞于提出问题,特别是自己感觉很幼稚的问题。这与教师对于学生问题的评价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三、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成功

1.构建分层的评价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各人在智能强项和弱项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认知方式上也不同。这样的阐述所隐含的潜台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该理论重视个体智能差异,提出相应的多元评估;该理论主张“智能展示”评估方法,允许学生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所长;强调“学生过程档案”关注个体成长历程;强调情景化评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教师首先应尊重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秉持热切的期望来观察、关注和接纳学生,建立“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肯定和促进学生的丰富潜能,支持和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这里的“分层”,是指纵向的程度;“多维”,是指横向的指标。“分层多维”是对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我认为,确立生物评价的标准“多元化”,是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

2.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课堂评价能够兼顾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的优化并存,引领学生走出消极被评的尴尬局面,调动批判反省的固有潜能,使其在评价主体间蓬勃鲜活的信息互动体味课堂的民主氛围、获得积极的成长体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堂评价都需多方参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现场的即时状况灵动地有选择地加以组织。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人无完人,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的缺点,并且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就会自暴自弃从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我们多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最大限度地创设和实施多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那么激励教育就会增强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信心和勇气。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在哪些方面,教师应尽量去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如学生成绩有所进步,及时说声:“这次成绩进步了,相信下次你会更好”;看到学生劳动很卖力,及时给以表扬;看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现象,及时拍拍学生的肩膀,给以赞许的目光等。这样的鼓励和赞许会使,学生由衷地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激励,会使其学习和工作更上一层楼。

四、关注后进生,激励后进生进步

每个班中都有后进生,后进生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并且后进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还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后进生现象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转化他们的工作也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并且在转化原有后进生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后进生。但是,我们应坚信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怎样转化后进生?我感觉激励教育是有效的途径。因为后进生学习成绩不好,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几乎受到每一个人的冷落,有的甚至是自己的父母。相对而言后进生更渴望进步,渴望尊重,取得理想成绩。其一旦有了进步,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会感到兴奋,激动,并唤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因此,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正确回答,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多用激励性语言,在课后的练习中,对做得好的地方可以打高分,或写上“有进步”等批语。对其在考试中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有一分,教师都要当众表扬,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后进生由于有了成就感,对学习就会满怀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上一篇:浅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活力因子 下一篇:兴趣:化学教学中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