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药多名”

时间:2022-10-14 09:06:18

消费者说:

龚国齐(退休教师):

仔细分清理性面对

近年来。“一药多名”的怪现象严重泛滥,给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同一种药品,却有许多商品名,使患者购药时、感到非常困惑。据报道。“一药多名”的现象随处可见。多存在于治疗感冒、胃痛、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药品中,其中,抗生素类药最为严重,如人们常用的阿莫西林与氧氟沙星的商品名竟多达41种和46种。又如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是复方感冒药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商品名也有20余种。不同的制药厂家给它安上了不同的名字,如百服宁、泰诺林、必理通、银得菲、雅可达……名称不同。价格亦各异,最便宜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只要2.1元,最贵的泰诺林却要21元,又如主要成分都为阿莫西林的药品,最便宜的只需2.8元,最贵的则要35.5元。因此,面对这些变幻莫测的“一药多名”现象,在需要购药时一定要仔细辨别,理性面对。药品毕竟是一种特殊商品。切不可盲从,应避免不合理购药带来的潜在危害。对此,我的做法是:

一、不轻信药品广告的夸大宣传,不被虚假广告所忽悠,更不能轻易接受促销人员的推荐,切勿按广告盲目对号入座;不轻信什么“新药”、“特效药”。要消除那种“新药总比旧药好”的“喜新厌旧”心理。

二、买药之前,先去询问医师或向执业药师咨询用药的有关问题。先要弄清这个药治什么病?会有什么不良反应?疗程几天?有何禁忌证等。

三、购药时要认真地看清药品包装,标签是否符合药监局的规定。要注意辨清批准文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并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药物组成及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张妙珍(热心读者):

从疗效出发

不迷信不盲从

近年来,药品市场出现了被厂家换一个商品名、化学名、换一个包装……药价就翻倍的怪现象。我也曾经上过当。对此,我的看法、做法是:

第一,从实际治疗效果出发,只要药理作用一样,如“希克劳”和先声药业生产的“再林阿莫西林颗粒”,又如沙星类药,能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就不用盐酸环丙沙星……它们的药理作用和效果。基本雷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选择价格便宜的。

第二,我喜欢用老企业和大企业生产的药品(一般不会出现假药、含量不足等现象)及获得国家“准”字号的药品。如苏州雷允上药业生产的中成药、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药房也喜欢规模大的、信誉好的。

第三,有国家老厂生产的就不用合资、独资及进口的药品,不迷信进口的、贵重的药品。

第四,同一种病,有老药可以确定有治疗效果的就不用新药来治疗。因为有些新药用于临床时间短。疗效、副作用还不确定。

张伟杰(热心读者):

一药可多名涨价要不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制药厂家对药品的组合成分进行适当调整,实施更新换代战略,由此更换药品的名字,能迎合广大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促进药品的销售,对提高药企效益、促进发展十分必要。这是无可指责的。但如若借助药品更名之招。来大幅度提高药品的销售价格。则是大错特错的行为,应当注意避免和克服。

不可否认,制药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一样,生产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但合理的利润已经包含在药品的价格当中了。如果以更名来掩饰,再次提高药品的价格,则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讲,药品更名也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它让消费者一叶障目,捉摸不透,会使消费者多掏腰包。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某些药企这种见利忘义的做法,如一旦被消费者发现和揭穿,被媒体曝光,其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其未来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企业彻底衰败。

诚招天下客,信聚八方财。靠“一药多名”而牟取暴利的做法是缺乏诚信的表现。是一种短期行为。制药企业只有树立长远观点,树立与消费者“双赢”的理念,恪守诚信经营的准则,才能长盛不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强大起来。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药可多名,涨价要不得”。奉劝药企三思慎行,铭记心中。

医方观点:

徐宇伟(某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有些患者把药价高归咎于医院的卖价高,让医院来背这黑锅有点冤枉。其实,每一种药品的价格都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来定的,国家对医院的药价有严格的规定,最多只能高于进价的15%。许多高价格的药品是生产厂家在老药的基础上更换药名和包装后“摇身一变”而变出来的。普通消费者生病时服用了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有可能因为剂量超量而对身体造成损害。比如,扑热息痛是一种用于降体温、解热止痛的药,而它的其他名字有必理通、百服宁、泰诺林、静迪、斯耐普等。这些药商品名不同而其实是同一种药,普通消费者不知道这一点。生病时往往服用了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造成剂量超量。对用药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因此,患者在吃药时最好要对药进行详细了解,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使用说明书服药,防止“一药多名”可能带来的危害。许多药名,就连医生和药师也很难记全,常常要用很多时间了解新药名。

黄蓓(某医院住院医师):

“一药多名”既加大了工作压力。又影响了工作效率,简直是一场灾难。如果医生对一些药名不甚了解,就有可能出现用药过量、重复用药的现象,将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为任何一名医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药品的通用名。当他们面对千变万化的商品名时,就会出现和所学知识连接不上的情况,导致很多医生不是依据药理知识用药,而是查看药品说明书开药。

太多无章可循的药品名称,还非常不便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很多专家到其他科室或医院会诊时,常常看不懂另一位医生开出的处方,需要对很多药名进行一一核实。有时甚至出现一位其他科室会诊的医生。又开出这位患者已经使用的不同名称的同一类药品,导致重复用药。应该说,“一药多名”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的同时,还加大了医疗的风险。这种现象的最大隐患,还在于影响到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最可怕的是,如果患者去不同的医院看病,很可能下一个医院用的药又换了名字,比如上家开的是美吡达,下家开的是迪沙片,如果患者不懂都吃了,就很可能造成低血糖或更严重的后果。

本刊评论员:

“一药多名”暴露了药品注册、定价、名称管理等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药品注册管理不善,新药审批把关不严。导致同种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药品定价欠科学,使“换名没换药”的“新药”身价上升:商品名管理与使用混乱。国外同一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成分相同但剂型或规格不同的。均使用同一商品名,而我国一些厂家却相反,给这些药品冠以不同的商品名。

“一药多名”反映出药品注册审批制度的政令不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公布整治“一药多名”措施时说:“除新的化学结构、新的活性成分的药物,以及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但据笔者了解,这条规定其实早在几年以前就有了。试问,如果管理部门早就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规定,何来今天这样多的同药不同名?何以被人质问:这些五花八门的“新药”是如何拿到批号的?这些问题到底由谁来把关?有鉴于此,笔者不禁想问:今天的治理以什么做保证才能够落实?

“一药多名”还暴露出药品注册审批、药品定价、药品招标和医保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药多名”反映出药品审批太多,药名审批不严。也反映出有关管理部门是不是真正正确地行使了手中的权力。药企为什么如此“偏爱”同一种药品申报不同规格和剂型?“改造”药品的背后有着什么诱惑?这种行为会给社会生活和人民健康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都应该是管理部门能够想到的。如果管理部门不想。不对此加以限制和引导,甚至个别人作为利益共同体蛇鼠一窝。那么就说明“一药多名”深层次问题不仅在于政策。更在于体制。如果对高度集中的权力,没有透明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谁又能保证以后没有改头换面的“一药多名”?不可否认,目前已经建立的药品注册审批、药价、招标、医保等制度有成功的一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监管的“空白”着实让人放心不下。

“一药多名”还折射出各管理部门的协调“断链”。被管理者之所以能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留下了可钻的空子。目前,我国对药品管理实行“一条链”式管理:药监部门管审批,发改委管药价,卫生部门管招标,劳动保障部门管医保。这种“一条链”管理模式,似乎是环环相扣的“紧箍咒”。但现实是:只要一种“新药”被批准,下面基本“一路绿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块倒下,谁也站不住。

编 后:

毋庸讳言,有些生产厂家在改变了药名和包装后,同时也在药效、质量以及制作工艺上有所提高。但只换名不换药的现象也的确存在,有的生产厂家为了使自己的药品能够进入医保销售,就更改商品名,改进包装,而药品质量并没有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看到,“一药多名”现象并不仅仅是药品名太多、太乱这么简单,改变这一现象要触及药品注册审批、药品定价、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目录等领域,要彻底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还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以真正推动我国药品管理体制的改革。

编者希望药监部门、医院、厂家能真正为患者着想,从多角度进行整改,让“一药多名”问题尽早得以彻底根治,以使百姓从中受益,让百姓拥有一个更加合理、宽松的医疗环境。

上一篇:食品安全,谁为我们把关 下一篇:不妨做个“老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