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蔬菜菌核病应急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14 08:49:38

甘蓝蔬菜菌核病应急防治措施

一、发病特点

1、寄主范围广

菌核病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除了危害甘蓝蔬菜以外,还可危害莴苣、芹菜、茄子、辣椒、黄瓜、韭菜、菠菜、白菜等多种蔬菜,尤其是保护地栽培的上述品种,发病更为严重。

2、病原菌复杂

病原菌在侵染甘蓝蔬菜过程中要经历6个阶段,且在侵染循环过程中,病原菌在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侵染循环为,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侵入植株器官进行危害菌丝体菌核。

3、病斑多变性

植株感病后,首先是出现水渍状病斑,然后变成白色病斑,最后造成植株腐烂(见图1-2)。

4、发病程度严重

笔者于2006年元月20日到福建省仙游县蔬菜基地调查,甘蓝蔬菜菌核病呈现大流行趋势,严重田块发病中心病株率达到20%以上。2006年2月6日到南京市六合蔬菜基地调查,叶病株率超过50%。

二、发病原因

1、田间菌源量大

一是菌核量大,长期十字花科作物连作,是导致田间核菌数量逐年累积的主要原因。2006年1月20日在仙游县蔬菜基地调查,0.1m2的菌核量高达55粒,这在该病历上实属罕见。二是菌丝量大,同在上述蔬菜基地调查,发现地膜下面形成了强大的白色“菌丝网络”,且菌丝生长非常旺盛,每个“菌丝网”的面积在0.05~0.1m2之间,大的超过0.21m2。其病原菌主要寄生在双子叶杂草上,凡是布满“菌丝网”的范围内,其杂草已被菌丝“吃光”。

2、打药不及时

2006年12月15日,仙游蔬菜以文字的形式通知3位承包户要打预防药,并说明重点打第1批和第2批定植的甘蓝。事后,莫世福和张雁塔两位承包者均按通知要求按时打了农药,12月20日调查,第1批定植的甘蓝菌核病平均株病率分别为3.33%和1.25%,均控制在5%以内。而程文生第1批定植的甘蓝未打农药,错过了打药的最佳时期,其结果是发病率平均为7.22%,其中有5000多m2的地发病最严重,平均病株率达到27.67%。

3、灌水后遇上下雨

程文生第3批定植的甘蓝于12月24日开始灌水,灌水后的27日、28日、30日连续3 d降雨,造成田间湿度过大,这是天助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莫世福第1批定植的甘蓝刚灌一半面积的水就碰上下雨,第2批和第3批没有灌水,1月20日调查,灌水田块病株率达到10.33%,而没有灌水的病株率仅有0.67%。与此同时,张雁塔当时田间同样受旱,但他听了天气预报要下雨,所以他3批定植的甘蓝都没有灌水,1月20日调查3批甘蓝的平均株病率为0.107%,分别比程文生和莫世福降低55倍和3.49倍。

4、外界条件的影响

除了以上所述灌水后遇上降雨的气候条件以外,还有2种外界条件对菌核病发生十分有利:一是土壤湿度大,覆盖地膜,土壤水分不易蒸发,且个别地块沟底有积水现象。二是空气湿度大,自1月16日以来就没有一个好天气,前段露(水)重,近期雾重,且每天晚上下雨,这种气候条件不仅对病害的发生有利,而且给开展化学防治带来困难,蔬菜叶片上的水珠全天未干,根本没有办法打农药。

三、防治甘蓝蔬菜菌核病的应急措施

2006年元月下旬,笔者在福建省仙游县超大基地对甘蓝蔬菜菌核病的防治策划了一场“”,即“五个集中”(集中领导精力,集中技术人力,集中防病劳力,集中防病时间,集中防病药械)和“四项措施”相配套(清通四沟排渍水,拔除病株灭病原,摘除三叶防传染,交替喷施“三药”防病害),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菌核病的发生与蔓延,实现了有病无灾。其四项关键性技术措施如下:

1、清通“四沟”排渍水

及时清通“四沟”(厢沟、腰沟、围沟和港沟),排干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营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菌滋生蔓延的外界条件。

2、拔除病株灭病原

将已经发病的植株拔掉,并用专车运到远离蔬菜区域集中销毁,以除掉菌源。

3、摘除“三叶”防传染

摘除“三叶”:即病叶、黄叶、贴近地面的老叶,避免蔬菜植株自身传病。

4、交替喷施“三药”防病害

抢晴、抢干(露水珠干后)打农药。为了提高作物对药液的吸附能力,在药剂中添加“展着剂”(柔水通)。药剂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又名鲜清)800~1000倍液,或400g/L氟硅唑乳油(贵星)80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

此外,采取叶面喷施“健丽壮”,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是一项健身栽培措施之一。

上一篇:小李的大棚辣椒为什么会落花不坐果? 下一篇:甜菜夜蛾在耐热花椰菜上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