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应注重人格培养

时间:2022-10-14 08:13:18

小学语文课堂中应注重人格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在使学生获得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热爱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由此,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以“人本”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坚持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各方面对学生健全人格进行培养。

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殿堂

当今世界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成为新世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强调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确定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此,当今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方面,着重教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有所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即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懂得创造生活并具备创造生活能力的人,一个赋予生活以意义、以价值的人,这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确定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深情操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充满人性化的语文课堂教育应达到这种境界:充满着激情、传播着美,富于启迪和感召,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体悟生命,感受崇高,激励学生唤醒自我,仁爱博大,富有自尊,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引导学生具备怀疑批判精神,做一个善于发表观点的人。因此,教师应以教学课堂和活动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活动的方式来剖析自身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身人格弱点有选择地参加实践活动,磨砺自己,从不同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查字典比赛、背诵比赛、诗歌朗诵、学生佳作评点、学生自办手抄报、生活聚集讨论、时事专题演讲、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起信心,剖析自身人格弱点,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做到“修己善群”,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人格培养还要注重审美教育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阳台上的小鸟》、《寄给青蛙的信》等表达了关爱、谦让、友好的人文情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让学生在春天的雨景中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秀美;《春天的哪里》、《笋芽儿》、《有趣的作业》等教育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要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咏柳》、《小池》等古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春天的美丽。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只为考试的答题需要肢解其意境,一味追求基础训练和技能训练,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在审美教育中还应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首先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从语言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使之清晰化,然后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引起共鸣,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作为教师必须启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指导学生运用感知、联想和想象把生硬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志、有状有貌、有明有暗的各种事物,再把这些事物按照作者文笔描绘的意境,用大脑重新绘制剪接成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接受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会将自我化解成作品中的一分子,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阅读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引导学生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耳边似乎会依稀听到春风化雨的淅沥声,眼前仿佛出现“润物”、“花意”的动人形象,由此来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总之,作为教材知识传递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人文教育的思想理信心,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在语文教育中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心理健康、有创造能力、有服务精神、有合作态度并有着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即具有中国现代化素质的人格。

上一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