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10-14 07:42:47

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强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本文依据这个基本观点,从问题的提出、基本模型、含义以及意义、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的案例分析等诸多环节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探讨.力求从整体上阐述合作学习模式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强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分析如何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达成多种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利用课本上的一些基本内容讲解,然后借助一些辅助资料对学生进行重复记忆上的强化,这是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大部分的高中学生来说,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兴趣.这也就导致学习效率的不断下降.如何能够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导致了合作学习的产生,通过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最终将各自的结论汇总进行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型

合作即是同伴互助.美国学者乔瑟福•拉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汉姆(Havry Ingham)提出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乔哈里窗的理论,他们认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互动,取决于他们的开放程度和互动发生的背景.乔哈里窗能正确解读并实现群体中的对话与知识共享.

乔哈里把它们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格:开放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如图1)

对于小组中的每个人来说,他目前具有的知识层面只有开放区和隐藏区,开放区是组织中从具备的“你知我知”并充分发挥出来的领域,而隐藏区则是“我知你不知”,自己具有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那部分领域,盲区是“你知我不知”的他知领域,未知区则是我不知你不知的全新领域.通过自我的开放与倾听他人,群体中的开放区域更大了.

实践证明,该合作模型在化学教学合作学习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都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让彼此进行知识的互换,共同进步.

三、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积极学习态度.例如,本人在一次校内公开课“氯水成分的探究”中,先让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然后各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其中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用pH试纸测定氯水酸性的实验,结果是变白了,与预设的变红的现象完全不同,引起了学生的爱好,激发了求知欲.这样的探究课就能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而不演,将演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本身只是扮演一个协助者、参与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因此,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中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带着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外,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任务,自主地进行角色分配,并且同时进行自我调控和自主评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因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忽略了“化学源自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性质.也不注重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只是将已有知识结论和问题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教学知识与学生本身发展的差异,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进而培养出一个个所谓的“书呆”.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授课内容上的知识点引申开来,抛砖引玉,举一反三,最大限度的发掘课堂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全体学生,不要求人人成功,但需要人人进步,是真正地符合了现代教育的主题思想.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奖励制度的改变,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并不是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注重团体成绩的排队,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正确对待竞争态度的养成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原则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什么原则以便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呢?笔者经过总结得出在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普遍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题目难度偏大,会致使一些处在中下游的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也就很难达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题目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

例如,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Ba2+、Cl-、SO2-4

(B)Ca2+、K+、NO-3、Cl-

(C) H+、Fe2+、NO-3、SO2-4

(D)H+ 、Cl-、Na+ 、CO2-4

大多数学生对于C选项中的离子为什么不能大量共存有疑问.但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难,主要是学生没有微粒观.这时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来解决该疑难问题.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思考:(1)硝酸溶液中有哪些离子?(2)硝酸有哪些化学性质?(3)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讨论,很快就能解决.

2.实践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课题让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并且告诉学生在除杂时假如食盐溶液中含有适量的酸,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除去.在这些提示和探究预备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和全面掌握.

3.争论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可以巧妙的融入一些带有争论性的问题,有争论才能开展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例如,学生用品红溶液验证Na2O2的漂白性实验时,有的学生认为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Na2O2有漂白作用,有的同学认为Na2O2有漂白作用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NaOH.此时可让学生分组做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中获得了新知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合理运用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模式是对合作学习策略理论的充实与发展,也是教学实践与应用的高度概括化.下面是本人根据教学程序和教学形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时总结和归纳出的几种教学模式.

1.导学交流式

启动引导精讲与自学 小组互动 交流展示 评价总结.譬如,在交流展示阶段,每个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深入、全面,从而归纳概括出更合理的理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例如,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各小组经分组探讨,提出的方案集中如下:A.亚硫酸受热分解,B.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C.浓硫酸与炭在加热时反应,D.稀盐酸或稀硫酸与亚硫酸盐反应,E.浓盐酸或浓硫酸与亚硫酸盐反应,F.三氧化硫在催化剂和加热时分解.教师在让各小组提出方案后,让各小组探讨各方案是否能制出以及是否能应用于实验室制备,对各个方案加以评价,由学生得出最优方案.

2.自学交流式

课前自学 信息交流 精讲点拨 深化巩固.授课之前,学生以每小节前的基本要求为自学目标进行自学.信息交流阶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通过提出问题,争辩问题,讲解问题,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深化认识,加强理解.精讲点拨是在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解惑,或引导学生动脑,归纳出结论.深化巩固是在掌握本节知识的前提下,增加深度,拓展宽度,加强技能技巧训练.

3.启发探究式

创设问题情景 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知识整理 组织练习应用 提供技能应用情景,促进知识技能迁移.譬如,在创设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一些与新知有关的情景或提出一些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景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情景,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情景,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创设情景等.

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设置疑问: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设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

六、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案例

合作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1)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譬如,在高三复习课“二氧化硫”的教学中,要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生成SO2并证明SO2有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最后讲解,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笔者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2)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譬如,“用实验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设计,可以在学生合作设计前给学生这样的探索提示:A.氯气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或者是二者兼有;B.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C.一般检查所得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通过提示,让学生分组合作,逐个突破难点.

(3)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例如,在学习Fe(OH)2的性质和制法时,部分学生设计了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取Fe(OH)2,但结果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只看到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思考,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激活思维、寻找原因.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之后,各组都提供了几种有效方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防止氧化的方法:

其一,试剂除氧:将试剂溶液加热;在试剂溶液中通入H2、N2等气体赶走溶解的氧气.

其二,隔绝氧气:在溶液液面上覆盖一层有机溶剂(如苯);将长导管伸入页面下.

(4)产生分歧的时候.例见(三)争论性原则.

七、综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求,是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对高中化学教与学现状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明显改善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本文抛砖引玉,期望专家、同行指正.

上一篇:递推数列类型及求通项公式的方法研究 下一篇:运用数学归纳法的若干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