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规律的设计基础训练方法探讨

时间:2022-10-14 06:18:45

遵循认知规律的设计基础训练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将以河北工业大学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为例,探讨符合认知规律的建筑基础训练方法。认知规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组织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笔者从教学要求出发,通过对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认知规律为指导的教学组织的几点建议,并以教学实践加以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计基础;建筑教学;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66-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生源数量猛增而教师相对不足,我国传统的建筑教育中师徒相授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问题

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初始环节,一直受到各方关注,关于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由来已久。国家整体教育状况的变化和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也进一步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从传统的纯基本功训练模式转化为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同时兼顾基本功的训练模式,这不仅增加了训练内容,在训练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从生源状况来看,我国中小学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小学对于艺术素质的培养相对不足,加之社会上缺乏对中学生基本的择业指导,使得更多的新生对专业缺乏了解,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感到困惑和迷茫。从教学条件上看,随着学生数量的上升,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在加重,这就要求探索更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行业需求上看,我国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这就要求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也对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尝试

通过对上述实际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尝试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与训练,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希望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从易到难,从模仿到创造。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刚刚升入大学习惯了中学教学模式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另外,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未来的“创造”比喻成一篇文章,那么模仿阶段相当于为它积累词汇和句法,只有在充分地准备之后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而没有积累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

2.整合“学”与“习”。我们这里的“学”主要指的是对专业知识、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个环节体现在每个训练开始的课堂教学中,为训练提供选择组织内容的背景知识和依据。这里的“习”指的是训练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辅导和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几种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比较判断好与坏、美与丑的能力,这些能力将在训练中得到逐步提高。在学生的学习中,这两个过程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对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一般来讲,“学”的课时数相对“习”要少得多,而知识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方面有些学生重视训练成果忽视课堂听讲,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又对单一的技法训练缺乏兴趣。我们将这两者整合起来,这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自觉地对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提高了技法训练的热情,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感知”到“认知”。从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人的认识从直观的、局部的发展到抽象的、整体的,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缺乏“知觉”过程固然不能够形成对事物的准确把握,而缺乏“感知”过程直接进入到对事物抽象规律的认识则有可能形成认识中的教条,同样会阻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到一些规律的讲授,例如形式美的规律、空间秩序规律等,他们都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生活中的。而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于审美方面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积累,因此如果直接进入规律的学习则容易令其感到迷惑或者产生机械的认识,这也是在以往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辅导当中适当弱化对规律的讲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自己发现、认识规律,例如画面构图中的重量感、对比、均衡等,使他们形成一定直觉的印象。有了这样的过程,再进一步讲授构图规律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能够对规律形成较客观而灵活的认识。

4.“有目的”的训练和“无目的”的训练相结合。这里我们讲的“有目的”的训练是指在学生的作业指导书中有明确训练目标的题目。例如各种基本功训练,一般都包括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绘图技法的掌握。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无目的”的训练,倒不是真的没有目的,而是题目具有隐含的目的。它并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训练进行“摸索”和“感受”,进而“发现”。这个过程本身正是题目设置的目的。例如在空间训练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空间的观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发现空间的美,发现各种空间变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接下来的空间训练环节,安排“折纸游戏”――要求学生用一张完整的纸通过“切”和“折”限定出丰富而有秩序的空间。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断通过折叠―观察―调整等几个步骤,去体验空间的各种关系、空间序列、空间层次,这些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理解和运用。这个题目打破了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固有认识,使他们能够尽情发挥,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的积极性。在形态构成、空间构成的学习中,没有足够量的观察、比较、体验的过程,学生很难把握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通过这种“无目的”的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自觉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过渡。

三、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思考,自2008年起我们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见表1)。在这套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均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也延续到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当中。通过教学组成员的不断研讨,教学方案也不断地有一些局部调整,其中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希望通过本文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以期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认知规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组织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从易到难、从感觉到知觉、从局部认识到整体认识、从摸索到总结,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更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基金项目:天津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批准号:08019195Y)。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