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

时间:2022-10-14 05:11:28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

摘要:著名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国际性主题”小说中有两种人物形象,一种是具有纯真无邪的国际美少女,另一种就是老练圆滑的欧洲人,作家在各种阶段中的通过形象的比喻能够完美的塑造出这两种形象,根据历史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比喻,在道德情感的背后就能够表现出美国作家长期的自卑心理,本文则主要通过文章来分析小说的创作心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文化自卑;超越意识;创作心理

亨利・詹姆斯的“国际性主题”小说主要是说明美国少女与欧洲这些老练圆滑的人的对比,通过高雅和文明的艺术手段将小说塑造成一个社会机器。以此来讲述欧洲人的圆滑世故和卑鄙的下流作风,通过小说描述来讲述他们的道德败坏。同时,来反衬欧洲人的事故势力等。同时还能反应出另一个作品《竞选州长》里不吝惜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通过美国人和欧洲人不同形象的表现来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亨利・詹姆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德莫福小姐和梅尔夫夫人的太多是具有强烈反差的,从小就能够看得出德莫福小姐的歹毒和老谋深算的本性。她的嫂子和她是同学,前者也是刻意的去挑选朋友,所有的集中点都能够找到这个人的缺点,甚至还能够通过缺点来诋毁她的荣誉。德莫福小姐从来都是敢作敢为,是一个很精明的法国人,但是,从小最具备的长处就是缺少自身的特点,这也和所有高贵的人一样。通过正常恋人的习惯性做法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理想化,对于这种高贵血统的人来说就只有盲目的崇拜,而具有其他品格的人却总是视而不见,并能够可以肯定得说正如他的品格的卓尔不凡,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梦里。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玛利亚却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嫂子当做朋友。在她选择朋友的基础上通常都是试验品。通过逐步设计好的陷阱来使他渐渐走进编好的骗局。在玛利亚写给祖母的信中,强烈的表现出了被邀请到城堡里玩的喜悦。随后也是欣然的前往,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将是一段危险旅程的开始,她发现了那座承包不是欢乐和高兴的地方,却是像个遗物一样在哪里,老太太也充分的预见灾难将要来临,劝慰性的给了她一些建议,因为老太太知道她的脆弱。但是最终在三天后德莫福先生来探望祖母时,也不是特意的拜访,而是表现出了进攻的态势,果不其然,尤菲米娅马上就爱上了这位绅士。

德莫福小姐是一个习惯卖弄风情的女人。尽管他的兄弟丧尽天良,尽管与自己相比也都差不多。但是她害怕自己的丈夫在自杀后被迫以寡妇的身份回到兄长身边。在年轻的兄弟面前就本能的想要勾引他,自认为老谋深算的她这次却没有得逞。德莫福小姐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与尤菲米娅扮演的角色就是两个极端,当朗莫尔与嫂子谈出了自己的不行婚姻时,她还在为自己那个骄嗜淫逸、道德败坏的兄长作者辩护,并对后者嗤之以鼻。而朗莫尔则称她是最无道德感的人,她却马上就回复到哪位政治家有道德?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而成功的美国新贵克里斯托弗・纽曼在来到欧洲前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文化梦想。恰恰是在特里斯特拉姆夫人的介绍后,他结实了贝勒伽德家的辛特夫人,除了与德莫福小姐家血统一样以外,丝毫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纽曼则天真的认为只要拥有财富就能够为所欲为,从而造就成了他野心勃勃与欧洲权贵联姻的文化梦想。但是贝勒伽德家不喜欢他,之所以答应了女儿与他的婚事,也是因为看中他的有钱。很显然这又造成了一桩物质和文化的交易,最终让欧洲文明的祭坛上又多了一件牺牲品。

二、亨利・詹姆斯的创作心理表现

詹姆斯晚期的作品《专使》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作家本人也对这件作品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作为主人公斯特莱塞应情人纽森姆夫人的要求邀请来到欧洲,并答应嫁给了他,但是,他要求必须将她的儿子查德带回家,来帮助她经营自己的家族产业。当斯特莱塞来到巴黎后,发现查德已经和巴黎女人维安妮夫相恋了。但是查德并没有就此陷入堕落,反而增加了自己不少的阅历。从此斯特莱塞就喜欢上了巴黎这座城市。在整部小说中,其中在第十六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斯特莱塞显得疲惫不堪,在独自走向巴黎圣母院时,偶然间见到了一位妇女。他开始以他以往远远静视的习惯来观察这位妇女,在这位妇女的周围环境和范围中来观察这位妇女头部的姿势,有一种坚毅和安之若素的信念。作为这样的一种女人,不是来祈祷的又是来干什么的呢?在这些小说语言的描绘里,能够看出斯特莱塞是多么喜欢巴黎,这也是他对欧洲文明文学的向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詹姆斯的“国际性主题”小说中几乎无时无刻不见道德主体。在实际的创作心理中,他也是通过这一主线来贯穿美国小说文化的。也正因如此,詹姆斯也被外界称之为最会擅自做社会风情的小说作家。也正只有这样的小说作家才能够描述出像拉尔夫・塔切特及维安妮夫人那样的理想欧洲人,像德莫福小姐那样圆滑世故与老练的欧洲人,从而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詹姆斯对欧洲文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亨利・詹姆斯.《德莫福夫人》,见菲利普・拉夫主编的《亨利・詹姆斯伟大的短篇小说》,纽约:卡罗尔暨格拉夫出版社,1986:14-15.

[2]亨利・詹姆斯.《霍桑》, Ithaca 暨伦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7:34-35.

[3]约瑟夫・布罗特纳编.《威廉・福克纳书信选》,纽约:兰登书屋,1977.

上一篇:《爱玛》中的南特利先生形象解读 下一篇:“箪瓢陋巷”典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