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故事开篇语

时间:2022-10-14 04:16:30

不容忽视的故事开篇语

八年级《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则这个人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大。

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主体部分竟然是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如果掐头去尾,文章就是一篇生动形象的记叙文,但恰恰是这个集中紧凑、富于趣味的故事,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故事的典型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不少同学在读这个故事时,都会产生某些错觉。一是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语言很啰嗦,读起来有些费劲。比如,当故事主人公看到牧童吹笛时:“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而这其实只需一句话便可交代清楚,即“看到一个牧童吹笛”。二是情节略显夸张,似乎不符合生活常识,比如主人公竟然以一头牛犊换取一支牧笛。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在阅读时忽略了故事的开篇语:“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

细细推究开篇语的几个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人迹罕至”揭示了故事主人公生长环境的闭塞;“天资颖慧”表明了他有着极高的悟性;而“生性好奇”则表明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但”字,又会促使读者将主人公的生长环境与他自身禀赋联系起来考虑,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的闭塞是绝对阻挡不住一个“生性好奇”“天资颖慧”之人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的。带着这样的结论读故事,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试想,一个生长在“人迹罕至”之地的人,怎知牧童手中的是笛子,少年手中的是提琴?如果直接点明,读者理解起来是省事了,却不合逻辑;而不直接点出乐器名称,详细描写乐器形状及牧童与少年的动作,正是为了表现故事主人公观察的专注与细致,凸显出他“生性好奇”的特点。因此,上文那种看似啰嗦的叙述方式,恰到好处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从闭塞环境走出来的“天资颖慧”之人认识未知世界的心路历程。

其实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一直在凸显“好奇”,除两次直接点出“好奇心”外,故事中的每次新发现似乎都伴随着与“惊”相关的词语,依次为“惊异”“惊诧”“惊愕”“愕然”。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是主人公探究未知世界的不竭动力。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面对主人公拿一头牛犊换一支牧笛的情节就不会感到夸张,面对主人公离家出走寻找乐音成因的情节就不会感到突兀。因为这是强烈好奇心驱使下的必然结果。

“好奇”的天性让主人公在一次次探索后,对乐音成因的认识一步步深化发展,而“颖慧”的天资又促使主人公不断“思索”并一次次陷入困惑与“茫昧”之中,最终发出“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的感慨。此时主人公对乐音成因的知识是丰富的,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感叹足以证明开头段落所说“学识的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如果我们读完这个故事,再来审视一下开篇语,并将几个关键词同“未知世界”联系起来,作进一步联想,我们似乎感到:作者写这个人认知乐音成因的过程,其实就是讲述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而这个人最终发出的感叹,其实就是伽利略站在宇宙的高度上来看待我们人类目前所获得的知识而得出的结论。

虽然作者在叙述完这个故事后说“我还可以举出另外许多例子”,但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分析,我们觉得已无必要,因为如此涵义丰富、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有一个足矣。

课文背后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父亲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同时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他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学家。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彻底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动说”。

上一篇:假如我是莫言 下一篇:体验牛津餐厅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