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分巢 树分枝学会分享需等待

时间:2022-10-14 03:05:39

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拼命护着自己的玩具、不愿与人分享的时候,这时大人常常会着急、不解:“我们经常教他,要他跟小朋友分享,他怎么就不听话呢?”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或者亲朋好友家,父母的脸上往往会因此“挂不住”――

两岁的闹闹来到比他大一岁的壮壮家玩,壮壮态度严肃地告诉他说:“变形金刚是我的宝贝,你不许玩!”壮壮去闹闹家玩时,闹闹找来一个塑料袋,把架子上的小汽车一股脑儿装进袋子里,然后拖着袋子往外走。他告诉妈妈说他要出去玩,原来他是不想让壮壮玩这些小汽车。

3岁前还未形成分享意识

3岁前的孩子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不懂得分享,这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自私”是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

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在建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孩子只有确认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之后,才能逐渐产生分享意识。

孩子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两三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只是片面地认为物品一旦离开自己,就意味着失去。也不知道,“我的”东西被“借”走,是需要对方“还”回来的。他们自己拿了别人的东西,再让他“还”回去也很困难,他以为拿到的就是自己的。

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孩子还不会主动与人分享是正常的,这意味着父母要培养或引导他们的分享意识。在生活中,父母可以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孩子慢慢学会分享。

明确物品的所有权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所以从孩子认物开始,我们就要让他知道,家里什么东西是爸爸的,什么是妈妈的,什么是他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些东西他是不可以随便动的,比如爸爸的电脑、妈妈的公文包等,而爸爸妈妈如果要用宝宝的东西,最好也要征求他的同意,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明确的物权观。

帮助孩子体验“借”与“还”

孩子两三岁后父母就该对他讲“借”与“还”的概念,并适当帮助他体验这种行为。刚开始孩子不肯借,借到手的东西让他还回去也比较难。但在大人的引导帮助下,当孩子有了几次“借”与“还”的经验后就会明白,借出去玩具并非就成了对方的,它还是属于自己的,会被还回来的;而且借来的玩具只有还回去了,才有可能再借到新的玩具。一旦孩子明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后,他就会更愿意与人分享了。

不给孩子吃“独食”

许多疼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把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一个人吃,让孩子吃“独食”,这样做会让孩子滋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需要分享的思想。所以,家长不能养成孩子吃独食的习惯。孩子吃东西的时候,父母可要求 “给妈妈吃一口”,或者让他平分:“咱俩一人一半。”这样,他就懂得好吃的东西分着吃更开心,对“分享”也有个简单的认识。

动画片里学分享

不少动画片里面都会涉及到家人彼此关爱的内容,当然,不一定要对着宝宝讲一些诸如《孔融让梨》这样的传统故事,一些时下很流行的动画片里,都蕴含着这样分享的情节。妈妈要注意利用宝宝对动画片的喜爱教导孩子,比如批评某个人物小气,表扬某个人懂得分享等等,这些宝宝喜欢或讨厌的动漫人物的表现会更深地触动他的内心,让他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总之,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觉自愿与人分享的意识前,父母千万别为了面子而强迫孩子去分享,否则,孩子会由此认为分享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更加拒绝分享。更不要因为一个玩具、一块饼干就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霸道”等标签,而要理解、接纳孩子,明白孩子对于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难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逐渐成长,让分享变成一件他心甘情愿的事。

上一篇:孩子搞怪可能是患病 下一篇:给孩子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