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耐性是这样“炼”成的

时间:2022-10-11 11:28:34

灌输“等”的概念

学会等待,是耐心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孩子迫不急待地想得到某样东西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

1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含义,他可能指着门含混地说:“去外面。”这时你可以说:“等妈妈把你的奶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或者:“等你把这小碗蛋羹吃完,咱们就去找小朋友。”妈妈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让他看到: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延迟满足从易到难

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4岁以前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有耐性”的品格当然无法培养起来。训练幼儿的耐性要考虑其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对1岁的婴儿,能等上三五分钟已经不容易了;2岁孩子的忍耐力训练难度可稍大一些。而3岁以上的宝宝提出要去动物园玩,妈妈不妨准备一个日历,告诉他:“每天撕下一页,等宝宝撕下3张,看到绿色数字的那一天,就可以去了。”

爸妈言传身教

父母首先要学会忍耐,才能让孩子学会忍耐。孩子越急躁,家长越要有耐心、冷静。当看到家长冷静时,孩子也会试着冷静下来。家长冷静下来后,可启发孩子从失败中看到积极的一面,比如积木倒下来的画面,会不会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而且积木倒掉了,是不是让我们有机会搭得更好?

不要总是打断孩子

即使孩子是在看电视或玩玩具,父母都不要打扰他。孩子没耐心,多半与幼时专注做事的时候被成人不断打扰有关。孩子在专心做事的时候,父母宁可把喝牛奶、吃水果、洗脸等事情稍稍放后,也不要打扰他。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3岁以下的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如音乐、讲话声、走动的人、窗外的车辆和小鸟,都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要尽量帮孩子排除干扰,当孩子看书,玩拼图时,周围的环境要尽量保持安静,以免干扰孩子的活动。

玩组装益智玩具

少让孩子玩“无需动脑”的高级遥控玩具,多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开发智力功能的拼装玩具,例如积木,七巧板,拼图,折纸玩具等。此外,剪纸也是一种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方法,研究如何能剪成复杂对称的图案,如何不把图案剪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耐性。

鼓励孩子多玩团体游戏

与单独玩相比,多加入团体游戏可使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玩钻圈,过桥,跳牛皮筋,跳大绳,掷沙袋,跳房子等游戏,孩子都有“上场下场”之分,在等待的过程中,必然会锻炼孩子的耐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半天还搭不好一个积木大桥,或看他老是剪不好图案,就帮他搭、帮他剪,这样只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性。应当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勿为了结果圆满而包办代替,如果孩子虎头蛇尾,父母便代劳剩下的所有事情,只会越发令孩子失去求知欲和意志力,更失去耐性。

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刚学走路的孩子是不可能会跑的,初学钢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孩子要经过爬、走的过程后才能学会跑;学习钢琴必须有一个反复熟悉琴键的过程。即使孩子着急,做父母的也不应当着急,应抱着相信孩子的态度,耐心等待。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脸面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别对孩子寄望过高,父母应当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并对孩子给予关注和鼓励。

跟孩子约定一些规矩

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停止,玩多少时间……这些要和孩子约定好,亲子之间建立好一个规矩后,必须遵守,不然会有相应的处罚。爸爸妈妈违反了,由孩子来监督他们的自我惩罚,这样就能在家里建立起“言必行,行必果”的秩序,帮助孩子将注意力和意志力集中起来。

给孩子设置障碍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点障碍,如出门假装迷路,积木快搭好时有意将它弄倒,水彩颜料有意藏起一管来等等,看孩子能否解决这些难题,如能否开口问路,或用其它颜色调出“失踪”的那一管。主动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就能磨炼孩子的坚强意志,使之做事不会半途而废。

上一篇: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 下一篇:理性对待孩子的“攀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