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用身边的案例开展决策教学

时间:2022-10-14 02:06:30

知行合一,用身边的案例开展决策教学

摘 要 “决策”教学是一种与人文地理内容特点吻合度较高的教学策略,它比较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践,创设决策情境,可以更好地切入主题。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决策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 决策教学 案例教学 生活情境 兴趣潜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Decision-Making with Cases around Us

FAN Jing

(The 1st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decision-making is a kind of high inoscul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y content of teaching strategy, it is easier to let the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to use life in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he decision situation, can better using the typical cases, cut into the subject teachers bring students into the "scene" of a particular event, in-depth role, case analysis, to guide students independent inquiry learning, to make our students to be decision maker,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teaching of decision-making; case teaching; living situation; interest potential

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践,创设决策情境,可以更好地切入主题。

1 决策教学

决策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型或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将一个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转化成地理问题,然后动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

(1)确定决策问题。一般由教师启发指点或学生自主就某一领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确定决策问题。(2)拟定决策方案。要充分考虑决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分工合作研究、班级集体研究等)、决策计划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决策活动任务分工、实施条件准备、困难预测等。(3)搜集资料。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为拟定选择方案提供依据。(4)分析评价。小组或学生选择某种方式在全班展示备选方案,学生运用某些标准对方案的可应用性和有效性展开分析和评价。(5)形成决策成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将方案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决策成果。(6)研究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提高,信息资料在积累和增加。同时,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随之出现。因此,现阶段的研究和学习应该是后继研究和学习的动因和基础。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决策教学素材,教师可在充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决策型学习活动。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主。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热点地理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2)重视实践和归纳。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案例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5)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材,也要精心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3页)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课例实录

新教材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补充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了解了乡土地理,还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地理很贴近生活,对生活和生产帮助很大。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身边的案例设计所激发出来的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让地理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校龙泉老师的一节示范课:

这是一节结合了武汉市实际情况的身边的地理课——《武汉咋这么堵》。选取了武汉堵车这个目前关系到民生的一个热点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有体会,也利于展开讨论。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课前完成)、问题讨论阶段(课堂完成)、成果分享阶段(课后完成)。教师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做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如:鉴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很难大面积参与资料收集,所以将其所带八个班级收集到的资料共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八个班同学们所收集到的武汉堵车方面的资料,引入话题,激发兴趣。接着,根据湖北交通广播电台的实时路况播报资料动画演示武汉一天的交通状况,学生据此讨论得出武汉堵车的时空分布规律。这符合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导致武汉堵车的主要原因,为下一步讨论武汉治理堵车措施做准备。讨论告一段落后,请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明其他城市治理堵车的主要措施,使分析武汉治堵措施更有针对性。这符合“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对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方法和途径,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最后,由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演政府和市民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先由市民代表根据之前的讨论和借鉴,提出武汉治堵的措施,再由政府代表发表意见,通过商量或者辩论来寻找武汉治堵的有效措施。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城市治堵方面承担的责任。这符合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激烈的辩论过后,学生对于武汉交通拥堵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了更全面和更清醒的认识,也对政府的一些措施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适时提出:“我们该如何与相关部门和其他市民一起分享我们的看法?”由学生提出如何采取行动,为武汉市的交通通畅做些有益的事情。通过“成果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市民责任感。由于是身边的案例,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每个同学都有话说,都在积极思考,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探讨治堵措施环节,同学们表现得尤为出色,分别从道路布局、交通管理等方面作了很细致的分析,有几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很有深度,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地理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会恰当地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作为案例,并以此为据创设决策情境,无疑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4] 刘健.高中地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上一篇:校园消费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下一篇:探析大学生失恋后的心理状态及调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