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亦有声

时间:2022-10-14 01:11:42

摘要: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把法律常识带入教学中的措施,用高效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课;法制渗透教育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对称的时期。在一些网络游戏的诱惑下,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犯罪率提升,学生们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也给我们中学教育者和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将法制观念融入我们的教学中,使得学生们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理智、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合格公民,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法制渗透教育的措施

1.利用好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打开学生的心灵

在中学众多学科中,音乐课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没有烦琐的公式定理,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着。因此,音乐课最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打开孩子的心扉,这就为我们进行法制教育找到契机,通过音乐教育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其人格的发展。

2.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的方法

第一,中学各个年级都可开展较直接的法制歌曲学唱活动,如《青春的颜色》《我们是遵守法纪的先锋》《法律伴我茁壮成长》,等等,这些歌曲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很适合中学生学唱,能够使其较直接地了解到学习法制常识的必要性,从而打开普法教育的大门。

第二,填词创作方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简单的旋律进行填词创作,把法制教育和音乐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熟悉的旋律鼓励学生填上法律知识。学生通过收集法律知识、填词创作、相互交流学唱,达到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既激发自己进行音乐创作,又促进同学之间交流,可谓一举多得。如学生们用传唱度很高的《小苹果》填上《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或是交通法规等,把音乐课题做得既有趣又有意义。

第三,通过音乐的内在精神去引导、鼓舞学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教学中,作品体现了作者欲以斗争赢得自由,希望摆脱苦难、走向光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音乐中两个对立形象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最终战胜黑暗的欢乐情绪,表达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主旨。通过对作曲家的了解、对作品的学习,把音乐教育升华到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塑造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引导其客观理性地解决问题,不莽撞、不冲动,提升学生的情商,从而有效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

3.利用各项课外活动做好普法教育

要做好普法的教育,仅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第二课堂这个大的平台,才能让法制教育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利用音乐教学为依托,在教学时可以联合团委开展一系列“爱国”“守法”歌曲比赛、合唱比赛等,把守法意识放大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也可以开展“小小作曲家”“我的歌曲我来唱”的小型作品展示,在校园“科学艺术节”进行个人小作品表演和展示,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出来,活跃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达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法制渗透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法制渗透教育中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角色转换:首先要做一个引领者、启发者,而不是死板的宣讲者;其次在备课时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法制的观念艺术地融入教学中;最后要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放下身段聆听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

法制教育如同春雨般细小、润泽,默默地帮助学生成长,充分利用好音乐这有声的艺术,把普法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其焕发着新的激情,守护着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031]。

作者简介:杜傲蕾(1978―),女,贵州六盘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

上一篇: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下一篇:构建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学习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