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views我 html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htmlFooter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 } el

时间:2022-10-14 12:32:54

基于Eviews我 html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htmlFooter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 } el

【摘要】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的城镇居民储蓄率变化进行实证分析。思路如下:建立全国的储蓄函数,然后定量研究各年的变化差异。最后用经济、统计和计量分析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城镇居民;储蓄率变化;储蓄函数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7-01

一、引言

文章运用1988―2011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计量结果表明:城镇样本较好地支持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长期收入增长率是居民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高增长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可以得出可支配收入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不大,还有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很小,值得注意的是,模型中的基尼系数对城镇居民的储蓄影响是相当大的。另外,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地区差异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二、文献综述

李焰的研究指出,由于流动性约束以及较低的收入水平,50%以上的居民储蓄是用于未来特定的支出养儿、防老、购房和预防意外事件,居民储蓄的刚性特征致使利率对储蓄并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袁志刚和宋铮认为,市场化改革不仅加大了居民所面临的系统风险,同时也加剧了居民个人所面对的个体风险。他们认为推动储蓄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力量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谨慎储蓄的上升,以及由于流动性约束所造成的居民住房和教育消费水平的缓慢增长。刘建国对农村消费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产权模糊、政府干预以及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程度大为提高,造成农村地区较低的消费倾向。万广华等先后运用中国1961―1998年度数据以及大样本农户家庭调查资料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大,造成了中国目前的低消费、高储蓄现象。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消费函数出发,强调了利率、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却没有考虑到习惯、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

三、理论分析

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在文章中,我们选用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利息率会使储蓄增加。在文章中,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利率。

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从而也就会改变居民户的储蓄倾向。文章用通货膨胀率来考察物价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文章选用的是中国1988年到2011年的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在文章中,我们用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计算方法是:储蓄率=当年城镇居民储蓄增量/当年城镇居民总可支配收入。

四、模型设计

我们的模型是:rsave=c+b1*rgpi+b2*i+b3*rcpi+b4*gini+u的形式。

其中,c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为负。b1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b2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b3度量了当通AppWinPhone移动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WinPhone AppWinPhone移动终端专用'; } 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b4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文章的重点变量。u是随机误差项。我们的模型数据样本为从1988―2011年。

五、结论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对居民的储蓄率变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储蓄率对收入增长率的弹性为0.31478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的收入变化1%,储蓄率同方向变化0.314787%。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重要,弹性仅为0.024487。这方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1998年以后,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人们的储蓄倾向受预期的影响更大。这方面从人民银行数次通过降息来调整储蓄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也可以看出来。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非常大,弹性达到了1.145280。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对储蓄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由于收入高的群体的储蓄倾向要明显的高于收入低的群体。

参考文献:

[1]李静.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1).

[2]陈利平.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的关系[J].改革,2008(6).

[3]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让创新多、快、好、承 下一篇:30B+D在5ESS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