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4 12:32:28

试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本文从课前提问设计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74-01

教学活动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途径,它关乎课堂质量的提高,所以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 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因此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优质有效的问题应具有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应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离开教学目标的问题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在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在备课过程中确立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本文的作者把乡愁比做了什么?(2)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感情来朗读这首诗?《乡愁》从题目就可以感知它在描写作者思乡时的惆怅,作者把乡愁比作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问题设计,一可加强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掌握,二可让学生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两个设计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实现“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

二 问题设计不能脱离文本

我们知道文本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因为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教师设计问题前要仔细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切感悟文本语言情感的前提下,体会词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如课文《女娲造人》,笔者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的喜悦之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两组问题:第一组:(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4)我国的神话女娲造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哪个更能让人信服?为什么?第二组:(1)课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2)文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发挥想象,试作另一猜测。(3)女娲在本篇课文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女娲造人的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结合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的问题,1~3题只能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内容上的了解,对于发掘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没有实际效果,而第4个问题则偏离了文本。这样的问题设计看起来更像是一堂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课堂的有效性无从谈起。第二组问题在充分关注文本的同时也考虑了语文科的性质,1~3题把关注点放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对神话能够世代流传原因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第二组问题是紧扣文本围绕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很有效的问题。

三 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的备课活动是一项复杂性极高的课前设计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认真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然后紧扣文本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教师所提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势必很难理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好度,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问题的思考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由简单到复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有层次的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最终将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逐步引向更高层次与更广阔的领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较简单时,设计简单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课文《祝福》:(1)阅读课文说说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谁害死了她?(3)祥林嫂死在祝福之时,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在本教学案例中这三个问题围绕目标层层推进,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1、2虽然属于低层次的问题,但它们为后续问题3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教材内容,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讨论,问题3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总之,课前提问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课前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才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滕寅.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性问题设计[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1(6)

[2]王大儒.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教育,2011(9)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 下一篇: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教育水平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