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10-14 12:30:49

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焦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依据新一轮的课改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抓好三个字:趣、点、动。

一、趣为先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激趣,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和强化,不仅仅是课始导入环节的转务,更应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乃至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加工,不融抽象的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之中,不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应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中的速度问题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昨天,小敏同学值日,忘了关窗户,到家后才想起来,于是他急忙跑到学校把窗关好,回家后,妈妈问他往返学校的平均速度,你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们听完故事后,纷纷跃跃欲试,乘此时机引出: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进入兴奋状态,总结出只要知道学校到小敏家的距离和往返的时间就能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给出具体的数据信息,让学生探索解答的方法。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克服了教师多费口舌的说教,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2.创造条件,培养兴趣。《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表现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形式多样,提高兴趣。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数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如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说一说等,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并使其延伸至课后,这样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体验乐趣。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发现和创新的乐趣。例如,学习纳税知识,可以让学生自由成组展开调查,了解纳税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纳税光荣的意识,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开调查成果展示会,更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点为要

点即点拨,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住教材中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xx的计算法则吗?你能推导出xx的计算公式吗?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独立而又有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整个过程教师仅对紧要处进行点拨。

1.点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师应点拨学生提出疑问,而后逐步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

2.点序。在学生进行探究茫然无措时,恰当进行帮扶,点出解决的程序途径。例如,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对比》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特征入手进行对比。

3.点思。在学生解决问题无从下手时,点名思考的切入点和方向。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思考后质疑:①梯形面积的计算能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吗?②梯形面积的计算可能与上下底的长度和高有关?……对于学生的问题,笔者并不及时给予肯定或解答,而是趁热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像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那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有意识地点拨,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获取知识,成了主动的探索者。

4.点用。在学生难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达到融会贯通之际,点拨迁移运用。例如,在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很快能概括出方法。

三、互动是关键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让每个人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这样,课堂上就不再是单一的讲解演练,而是由许多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组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人人参与,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小组成员要合理搭配。最佳方案是好中差各1~2名,这样小组成员才能更好地互助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②合作有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问题要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既适中又准确,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热闹。③合作有分工。学生是讨论的主人,最好由学生轮流主持,人人发言。④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全班交流时,教师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的观察能力真强!”“你的见解真独到!”“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这些话语会印在学生的心里,使他们真正获得求知的乐趣。

上一篇:把语文的“梦香”送给每一个孩子 下一篇:多媒体使初中物理课堂更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