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菰叶飘香

时间:2022-10-14 11:59:56

当空中的飞鸟发出悦耳的鸣叫时,当田头的豆角鼓胀时,当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灌浆的甜香时,当菰叶的香气从家家户户咕噜噜冒着热气的大蒸锅中飘出来时,端午便迈着小碎步迎面而来了。

炒豆子,裹粽子,搽雄黄,插艾草,一大早,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便忙活开了。家住绍兴农村的外婆每年在端午都要露一手,而这一天,也让我这城里长大的孩子过了一回浓浓的乡间风俗节。清晨,外婆会早早起床,洒扫庭院,将菖蒲、艾条插到门楣、窗框上,悬于厅堂中。可别小看这草,据说可以辟邪,也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这随处可见的野草居然有这种魔力,我是向来抱着怀疑的态度的,但那草束发出的清香却很受用。

当然,最热闹的莫过于裹粽子了。厅堂中一个四芯煤球炉架起来了,炉火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老早汩汩地沸腾了。旁边板凳一条,大米一盆,黄豆一袋,肉块一碗,桌子一方,简简单单,外婆就开始动手了。

外婆轻巧地将菰叶卷成锥子状,抓一把糯米,放几粒黄豆或者塞一块红烧肉,漏斗状的菰叶里便香香地装满馅。这还不见功夫,最要紧的一道工序是将粽子用线缠住。正宗绍兴民间的粽子是用麻丝缠的,虽然费时又费事,外婆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肉不会老。每次外婆都会给我几片菰叶,给我“实习”用。奇怪的是,每次我裹的粽子在锅中煮一段时间后,往往只见菰叶不见粽子,所有的馅都散在了锅里。

外婆包的粽子入锅后,不一会儿,汩汩的热气就冒出来了。这时,我就像一只馋嘴的小花猫,一次又一次想要掀开锅盖。可每次,外婆都摇头,说还早着呢。当阵阵菰叶的清香和着米香、黄豆香和肉香,全都氤氲在小小的厅堂中,热腾腾的雾气里时,外婆笑着向我点点头,我便如一个得令的将军,马上将筷子伸进去,捞一个鼓鼓的粽子出来,绿的菰叶,微黄的糯米,吸引你咬下去。更妙的是,粽子里面还藏着一个谜――到后来到底是吃到黄豆还是肉。每次吃到肉块,我都要欢呼一声,为自己的好运。其实红烧肉经常吃,但裹在粽子里的肉多了一些未知的因素,总让我百尝不厌。

菰叶飘香,那浓浓的乡情,就这样一直飘在我的记忆中。

因为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有一种淳朴的乡情,小作者才会将民俗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细节,呈现出一幅情趣盎然的风俗画卷。

习作构思巧妙。它将最能够承载端午这一特定节日的事物,由面到点,作了精心调配,魔方似的闪现于读者眼前,力图渲染氛围,抒写情感。有这样一个背景衬托,包粽子这一主体情节便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情怀、人文情结。

习作情感质朴。无论叙事,还是写人,都是在娓娓叙述中流露出对乡土的热爱。特别是外婆,笔墨不多,只几个简单的动作,如“轻巧地将菰叶卷成锥子状”,“笑着向我点点头”,以及与“我”包粽子的比较,却让人感到作者对外婆心灵手巧、温柔慈爱的倾心赞美。

习作语言简明。既有排比铺陈,更有朴实轻快,真切传递出作者愉悦的情感。有些语句近似白描,如裹粽子时“板凳一条,大米一盆,黄豆一袋,肉块一碗,桌子一方”的场景,如“捞出一个鼓鼓的粽子来,绿的菰叶,微黄的糯米”,寥寥数语,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引一会心微笑。

上一篇:家乡的节 下一篇:看评剧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