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伦 理(四)

时间:2022-10-14 11:40:4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的意思。

礼义廉耻

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是治国的四大纲纪,又称“四维”。语出《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即“礼义廉耻”。又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欧阳修曾对管子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言倍加赞赏,还在《新五代史》中阐释说:“礼义是治人的大法,廉耻是立人的大节。不廉就会无所不取,就会无所不为。人若寡廉丧耻,贪得无厌,灾祸就会接踵而来。若国家大臣寡廉丧耻,恣意妄为,那么,国家必定会灭亡。”

什么是“五伦”

又称“人伦”,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具体有五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所谓“五伦”。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就是一张覆盖的网,由这五种关系编织而成,人就置于网下,应按部就班地生活,出了这五种关系就是大逆不道,与禽兽无异。孟子这样解释“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礼记・礼运》中则有“十义”的说法:“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对孟子五伦说的进一步细化。

如何“寡欲”

“欲”是人一种本能的需求。由于人的欲求无止境,由此催生了诸多邪恶与痛苦。很多宗教,都因此而提倡禁欲。儒家对此有着温和的看法,孔子主张“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先儒的主张十分赞同,他认为,饮食男女,天经地义,本无罪过,奢求食色乃“人欲”,才是万恶之始。故力倡“清心寡欲”。从先秦孔孟到理学朱熹,限欲也好,少欲也罢,毕竟不合常情。人在满足基本温饱后,有更向上的追求是必然的。这也使得无论是“禁欲”还是“寡欲”,都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一厢情愿。

何谓“知耻”

是个人对道德的反省,属儒家的修身范畴。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有羞耻感。孟子云:“人不可以。之耻,矣。”人若能以为可耻,终身就不会再有耻辱之累。后代儒家则以“知耻”为处事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之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发展至明清时,“知耻”的范畴也不断扩充。思想家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是谓国耻。”“知耻”从最初的修身要则,转而与国家荣辱密切相连,内涵被进一步升华。

怎样“慎独”

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礼记・中庸》曾这样提及慎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礼记・大学》中,也有“君子必慎其独也”的强调。到了宋代,理学家也格外注重君子慎独的修为。通俗地理解慎独,其实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独”就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没有人监督,只有你自己。此时,面对欲望、诱惑,人若仍能谨慎戒惧,遵道自律,不自欺,那么就达到了一种极高的人格境界。

上一篇:家庭保健小百科(二) 下一篇:第四讲 栽花容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