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216例

时间:2022-10-14 08:54:08

(许昌市中医院,河南461000) 笔者自1990年以来采用耳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2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16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例,其中男79例,女13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9年。全部病例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结痂或皮肤呈暗红斑块、肥厚、皲裂、脱屑、痂皮等皮肤损害。呈对称性分布者176例,不对称或单手出现者40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肺俞、心俞、曲池、内关。操作:患者取坐位,先按摩其耳背静脉,使其暴露,取其最明显的一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在近耳轮处挑破静脉;用装有1~2 ml枸椽酸钠抗凝剂5 ml注射器抽取耳血,共计3~5 ml,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刀口处,胶布固定。将耳血分别注射到上述穴位内,每穴约注0.5 ml左右。注射后可有较难忍受的酸沉胀感,休息5~15分钟即可缓解。两耳交替使用,7~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湿疹、瘙痒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者为痊愈,计168例,占77.8%;湿疹大部分消失或消失30%以上,且无新疹出现者为好转,计42例,占19.4%;症状无改善或有新疹出现者为无效,计6例,占2.8%。总有效率97.2%。

4 典型病例

冠××,男,48岁,商人。1995年10月3日初诊。主诉:3年前酒后双手突然出现红色针头大小丘疹,瘙痒无比,由于搔抓和热水烫洗后造成点状糜烂,奇痒难忍,沾水尤甚。曾在省市各大医院皮肤科诊为"顽固性湿疹",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屡治屡发,对其治疗已失去信心。经友人介绍来本科试治。刻诊:双手指手掌及手背部布满散在性红色小水疱,水疱周围略发红,有几处抓破结痂脱屑,掌心部皮肤干燥增厚、皲裂。用耳血穴位注射治疗1次,次日即来电话喜告瘙痒大减。治疗2次后无新疹出现,角化增厚皮肤开始变薄,皲裂消失,3次后双手基本恢复正常,唯大鱼际处稍有增厚。又以上法巩固治疗3次,皮肤完全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5 体会

手部湿疹是临床常见病,常始发于手指侧及掌面,呈对称性分布,有时为急性改变,以丘疱疹为主,伴渗出结痂。临床常见的则是慢性手湿疹,皮肤干燥、增厚、皲裂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不易根治。中医学称之为"湿疮","浸淫疮"等。其病因病机多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或多食肥甘、辛辣、酒类,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积热,外蕴肌肤而成。耳血穴位注射是在民间耳背放血治癣的基础上,又把耳血注射到有关穴位上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集放血、自血、穴位注射3种疗法为一体,根据"肺合皮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理论,取肺俞、心俞泽毛荣皮,活血润燥;配曲池、内关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二穴一阴一阳,可同治掌心掌背之疾,而使手湿疹得以迅速痊愈。

西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免疫感染及循环障碍有关。通过对手湿疹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我们认为,耳血注入穴位后,由于血液中含有血细胞、抗体、酶类、激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独特成分在吸收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腧穴的持续性刺激,可激发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抑制变态反应,而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微循环,降低渗透性,抗菌消炎,中和毒性,使皮肤得到充分营养,皮损消退,瘙痒消失,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收稿日期:19990219,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单纯唇肌痉挛75例 下一篇:"冬刺井"临床意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