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儿童保护制度完善必然性

时间:2022-10-14 08:44:45

浅论我国儿童保护制度完善必然性

【摘要】

我国的儿童保护制度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进行司法的,在其保护儿童权益上它是明文规定的一种较为严厉的措施,该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儿童生命至上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保护制度仍然存在不足就其本身及其实际操作规程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将国外先进做法和国内现存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个人见解,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

儿童保护制度;完善;意义

我国儿童保护制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框架,构建了当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在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缺陷日益彰显,实践中造成一定的误解,给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具体履行保护职责的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未成年人生存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政府、学校三方对保护未成年人之合法权益的缺失等。

一、我国目前对儿童保护行为的现状

我国虽然在1995年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但尚没有专门针对儿童虐待的法律。关于儿童虐待问题,仅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民法通则》中的个别条款中提及,而且都为宣言式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障儿童权益的根本保证,因而有必要对儿童虐待问题进行专门立法,除了立法上明确责任主体、保护主体,完善保护制度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通过法律执行、适用、监督等手段切实使保护儿童的法律得到执行的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禁止虐童”和“遗弃儿童”,社会、政府、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从这款法条的规定就为空泛,“体罚学生”,“侮辱学生”这几个用语都是比较空泛的,教师怎样的动作算作是“体罚”,怎样的语言又可以称作是“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定。由于相关规定的空泛,使得很多教师钻了法律空子,他们的体罚和侮辱都被冠以了“严师”的称号,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其次,具有制裁性质的刑法保护的司法实践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微博中发现了大量类似内容的照片,有用胶带封住儿童嘴巴的,有把刚刚出生一天的儿童遗弃的,又把儿童扔进垃圾箱的,甚至还有强迫儿童相互接吻的,如果这些内容被查证属实,对颜某的行为最贴切描述应该是虐待儿童。可惜我国刑法上没有虐待儿童罪,只有虐待罪,而虐待罪的主体只是针对家庭成员之间,显然无法以“虐待罪”给颜某的行为定性。对待类是案件不得已选择了一种似乎是“兜底”的寻畔滋事罪。但寻畔滋事罪规定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与社会秩序。教师虐待儿童行为发生在相关封闭的幼儿园内,幼儿园的秩序是一种教学秩序,且不论教师虐童行为是否侵犯了教学秩序,即便该行为侵犯了教学秩序,也不能将本案的教学秩序扩大解释为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否则生活中的任何场所都可以解释为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属任意类推,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再次,《行政处罚法》惩罚力度有限。因缺少了《刑法》中明确的罪名和强制约束,司法机关常用行政处罚代替刑法罪名,来约束幼儿教师的虐待行为。实践中主要有如下三种:(1)罚款是一种最常见的行政处罚方式。近期曝光的几起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案件,施虐教师被处以行政罚款基本上是一千元的水平。(2)行政拘留,之前发生的山西太原幼师虐待儿童事件中,扇孩子耳光的女教师被出15天行政拘留。(3)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吊销施虐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证,使他们今后无发进入教师群体,一定程度上保障幼儿教师群体的纯洁。但是以上这些惩罚对于虐待儿童的恶劣行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并不足以惩罚施虐人。(4)有的成年在婚姻上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把刚刚出生的婴儿扔在冰天雪地或无人到达的地方致使儿童大量死亡。但是,按照刑法规定,严格来说,颜某的行为不符合寻畔滋事罪“行为人在公共场所针对非特定关系人的实施的行为侵害了社会公共秩序”。

二、完善我国虐待儿童的法律保护建议

1,制定儿童虐待问题的专门法律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纵观各国,均将立法作为预防儿童虐待的重要措施。美国在1974年就通过了《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1984年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日本自2000年5月公布并实施《儿童虐待防止法》。

2,建议全国人大设立单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保护法》

《教师法》和《行政处罚法》对虐待儿童的幼儿教师进行处罚,都只是表面。以寻畔滋事罪定罪处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针对幼儿教师虐待儿童问题的法律规则,可行的《刑法》范畴便是增设“虐待儿童罪”。目前,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针对严重虐童行为,都明确规定了“虐童罪”;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国还规定有“暴行罪”,像实施暴力而没有造成伤害的,日本最高可出2年惩役,意大利和瑞士最高可处6个月徒刑或拘役。为加强对未成年人尤其低幼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有必要在刑法中增加诸如“虐童罪”、“暴行罪”之类的罪种,以此宣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严厉追究虐童犯罪行为。

3,主动干预儿童虐待问题

那种以欺凌为主的虐待行为,如果不是犯事者出于无知拍照卖弄,可能永远不会有外人知道。儿童自身作为弱势群体,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立法有必要赋予相关部门对儿童虐待问题主动干预介入的权利。防治虐童的保护体系,既包含相关的法律框架,还需要大量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力量乃至更细微的社区力量被整合进来。如实现石家庄模式的儿童救助“婴儿岛”在全国大力推广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儿童和发现儿童受虐的群体,如医务工作人员、幼儿园和中小学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等,有义务报告儿童虐待,对于知情不报者,给予一定的处罚。

参考文献:

[1]刘佩.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弱势儿童保护政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5期

[2]李传焘.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缺失及立法完善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报,2007年04期

[3]何剑.论“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J].中国刑事法,2013年02

上一篇:磷诺克斯配置过程中中毒事故原因分析及安全对...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生产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