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找死”

时间:2022-10-14 07:45:11

【前言】带你去“找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大多数人恐惧死亡,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亡者的悲伤。少数人迷恋死亡,将死亡视为至高无上的勇者行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种永恒。对于死亡或悲、或喜、或惧的心态以及死亡确定的结局和不确定的方式,所有的一切,让死亡看起来如此令人迷惑不解。自古以来,心脏最...

日本古时候有所谓的“武士道”,视自杀为艺术,刀口如何切人身体也有一番考究。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然凋谢,在幻灭时依然保留了最美的姿态。因为如此,崇尚“花当樱花,人当武士”的日本人也希望在自己生命处于顶峰时悄然死去,因为这一信仰,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奔于死亡,不惧怕死亡。

与那些因不堪重负或者迷失自我而选择死的生命不同,日本人视死亡为美学,很多日本的文学作品里也颇多对死亡的赞美之词。视死亡为美学,并不是鼓励看官选择死亡,而是希望从男一个角度看待死亡。

了解死亡,沉思死亡,是让我们生的每一天都更加有意义。

有几种方式可以让你去死

死、翘辫子、毙命、归天、绝命、圆寂、仙逝、见阎王、一命呜呼……无论怎么称呼,它迟早要来。本富兰克林曾经写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之外,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死亡是确定不移的,但是我们会怎样死去呢?

大多数人恐惧死亡,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亡者的悲伤。少数人迷恋死亡,将死亡视为至高无上的勇者行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种永恒。对于死亡或悲、或喜、或惧的心态以及死亡确定的结局和不确定的方式,所有的一切,让死亡看起来如此令人迷惑不解。自古以来,心脏最终停止跳动――这个医学上界定的死亡的标准始终未曾改变。但导致死亡的原因却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今,尽管我们的寿命不断地在延长,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会发现新的死亡途径――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无情地置我们于死地,从手机、洗衣机到机动车辆,数不清的各类人造机器。滑雪和蹦极之类的现代运动方式,给人类生命的跨越带来了新的死亡前景。

公元1700年死亡证明里描述的死亡原因只有不到一百种,而现在超过了三千种。似乎从人们结束自己生命的各种方式之间的联系,能清楚地显示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似乎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的寿命,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

美国人类学和社会学专家迈克尔拉尔戈在他的《死亡大词典》中这样写道:“美国人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死去――但如果知道这些事实的话,很多人生存下来的机会可能会提高。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很多人被发现死于下列情况:在飞机上,在电梯里,被推过旋转门时,在滑雪板上,睡在睡床上时,驾驶出租车时,在一个绳子的末端,在便利店的柜台后面工作时,大笑时,打嗝时,离婚的过程中或离婚后,在夜总会跳舞时,或者是在教堂祈祷时……数字和趋势清楚地揭示出有些活动比我们认为的更要危险。毫无疑问,他们也以令人吃惊的新方式揭示了――虽然有时是武断的――人类死亡的可预测性。”

有多少死亡可以及时避免

死亡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死亡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或许日常生活之中,与你息息相关的一件生活用品,在下一秒钟就会成为让你一命呜呼的凶器。

更多地了解死亡,尤其是导致意外死亡的诸多因素,不是杞人忧天的危言耸听,更不是贪生怕死的懦者心态,而是希望当这些意外的情形或者难题霸道地横在我们面前之时,我们不会鲁莽地敲响死神之门,而是轻按一下门铃拔腿就跑!记住,这绝对不是跟死神开玩笑,因为死神最痛恨这么做!这只是让我们在看到人类死亡可预测性之时,时刻保持警惕,很好地避免意外,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是一根小小的牙签还是一次雷鸣闪电,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无法挽回的威胁!

不安全的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袋技术最初用于航天飞机着陆时对宇航员的保护。最早的撞击感应气袋发明于1968年,并随后于1973年在政府的一些交通工具上得到测试。汽车安全气囊在1990年成为标准配备的一个卖点。汽车安全气囊能够感应挤压和突然的减速,并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膨胀。安全气囊在有效挽救人的生命的同时,也会造成颈部扭伤、眼睛受伤害(包括失明)、挫伤(皮肤外层被从骨骼上剥离下来)、四肢麻木以及由身首异处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随着汽车安全气囊导致死亡数量的增加,警示标签也做得越来越大。科学家们发现,个头矮小的人、儿童和婴儿较容易受到汽车安全气囊的伤害。

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安全气囊挽救生命,也可以选择永远不打开它――减慢车速、安全驾驶,让安全气囊无休止地“待业”吧。

美味致癌的烤肉

自远古时代起,人类便知道了“火”这种神奇的东西能使食物变得更香更美味。现在,巴西烤肉、阿根廷烤肉、韩国烧烤、日本烧烤、新疆的烤羊肉串……种类纷繁的烧烤,使烤肉的起源已经无关紧要。熏烤食品独具风味,这是烟熏火烤后赋予的优点,但一些传统熏烤方法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也令人忧虑。

一直以来,人类享受着烤肉的美味。殊不知,一日三餐坐在冒烟的火堆旁、居住在山洞烟熏雾笼的环境里是原始人非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高温熏烤不但会令食物里的营养成分大打折扣,更会产生强致癌物。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吃一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然而,美味当道,这一致命的传统历经万年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烹饪方式。

古人有云,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们不能强求同时得到烤肉的美味和身体的健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减轻烤肉对健康的危害,尽可能地在享受烤肉美味的同时。留住我们的健康。例如在烤肉时先用烤肉酱汁浸泡或涂抹,以减少致癌物质的含量;选择具备一定卫生条件的合法经营场所,避免吃露天烧烤。当然,烤肉虽然味美,但是不应经常吃,不要因为危害物质含量不多而忽视它,要知道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健康。

身体穿孔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有70万人至少在身体上有过一次非传统的穿孔经历,即把金属饰钉戴到鼻孔、舌头、肚脐、嘴唇等身体部位上。不对器具进行消毒,可能有导致穿孔爱好者感染艾滋病和乙型或丙型肝炎的危险。如果得了败血病(血液中毒)或中毒性休克,或者使用舌饰钉的人吞下了饰钉引起感染,便可能致人死亡。

戴在头上的大多数金属珠宝是细菌聚集的地方,肚脐被穿孔后流脓的情况并不少见。舔舐、吮吸和啃咬穿孔的部位会引起皮肤撕裂或导致很难愈合的伤口。

1849年,一个名为沃尔特-亨特的人发明了胸针,并以4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他这项被称为“礼服饰针”的专利。10年后,在他努力去发明一种新的胸针时,不小心意外刺伤了自己,由于没有办法治愈这一最简单的感染,可怜的亨特死于坏疽。如今,时尚的年轻人喜欢用纹身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而用针刺是简单纹身的一种方 法。

当你用针刺自己的身体或是在身体上穿孔时,感染的危险也随之而来。美丽需要展示,个性可以张扬,但生命更加宝贵。如果身体穿孔不可避免,那么就必须注意消毒、防感染。有时美丽需要付出代价,但绝对不是生命!

致命的哈欠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看到身边的人在打哈欠的时候,自己也会忍不住张大嘴巴,而且哈欠不断。的确,打哈欠是会传染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皮埃特说,人在两岁的时候很容易染上“哈欠传染病”,而且不管人们怎样努力尝试,都无法通过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来抵抗这种传染。虽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打哈欠至今仍然是个谜,但医生证实,打哈欠并不危害健康,它是一种身体需要供养的表现。

今天,人们把打哈欠认为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当它发生的频率过高、过快时才需要求助医生或服用药物。睡觉时发生的窒息、过度的药物治疗都是导致出现大量打哈患者的原因。

1999年7月的一场马戏表演中,一位小丑演员,就在他即将上场表演节目的前一秒在后台打了一个哈欠,结果便一发不可收拾,接连不断的哈欠向他袭来,使他无法正常演出。当他与一只河马表演高难度动作的时候,一个哈欠使他掉入了河马的口中。

2004年,因驾驶过程中打哈欠致死的人数为1400人。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打哈欠,那就找个安全的地儿去尽情打吧。外出的时候千万别盯着你身边的人看,万一一个不小心,被传染上“哈欠”,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哦。

不窖小觑的牙签

舍伍德・安德森是一名美国作家,他承认自己只有在喝酒的时候才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1941年,他在参加一次鸡尾酒会时,抓起一小块法兰克福香肠就整个吞了下去,令人遗憾的是,他吃得太急、太快,竟然没有发现香肠上的一根牙签。为了避免小题大做引来的尴尬,或许还有更多要紧的事情要做,安德森只是要了一杯酒,匆匆把牙签吞了下去。一个星期之后,当他乘坐飞机时,突发腹膜炎而死,这正是那根牙签的“杰作”。

1900以来,由牙签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17903。

我们相信匕首会将人置于死地,但一根小小的牙签,实在不能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尤其是其对生命的威胁而言。但是,事情往往就会发生在不经意间,发生在我们的疏忽下。所以,提高警惕吧,为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哪怕它是一根小小的牙签,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除了剔牙,它还可能杀人!

性情急躁的男人

对别人不友善或者态度轻蔑的男人比那些谦逊有礼的男人患心率不齐并死于中风或者心脏病的比例要高出30%。因为急性子的男人更容易情绪爆发,他们的心脏震动比别人快,心脏的两个心房有时候不跳动,或者不能把所有的血液都抽吸出来,从而使得血液堆积,凝结成块,增加了中风的危险性。高声谈话的男人比轻声细语的男人死亡率高出20%,甚至比那些压力过大、性情急躁、没有耐心的男人死亡的概率还要高。另一方面,女性可以一辈子都发火,但是她们的寿命――至少就心脏的震动来说,却丝毫不受任何影响。

很简单,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坦诚,敞开你的胸怀。微笑是最好的化妆品,有时候,男人用点化妆品,会增加更多的魅力值,更何况,这个“化妆品”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

或许,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除了它仅有一次之外,还在于,死亡来得太简单了。忽略那些明目繁多的疾病不谈,仅是这些出其不意的意外伤害,也让我们措手不及。了解这些致命的危害,不是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希望看官能在“悦读”之后提高警惕。毕竟,每个人手中握着的都是一张生命的“单程票”。这张票使用年限的长短,就在于你是如何维护、保存。

带你去找死”,或许,“死”过之后,我们才能以一种坦然而不是恐惧的心态面对死亡;沉思、理解死亡之后,我们才能将生活赋予我们的每一天都当成一件美好的礼物,用心珍藏;我们也才能以一颗向善之心对待身边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毕竟,是他们陪伴在我们的左右,与我们这美好的生命一起呼吸,一起延续这美好的每一天。

上一篇:“淑女班”调教出来的淑女靠谱吗? 下一篇:纵贯线敢不敢红得更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