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

时间:2022-10-14 07:17:37

胡大一: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

编者按:日前,针对9月30日世界心脏病日和10月8日全国第10个高血压日主题,我们专访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采访中,胡大一教授充满激情的言语和诸多精彩的观点,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忠实的医生正在想什么,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真正的医生应该做什么!在此辑录他的谈话和观点呈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够分享我们的感动。

“现在大家常讨论驱利性问题,我认为那不是主流,但现在的问题是医学公益性的声音太微弱了。医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公益,让需要救治的病人得到救治。”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年会最近在遵义召开,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胡大一:是的。遵义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医疗事业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我们同样处在一个转折时期,我们医生也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主动寻求转变。所以,我们这次组织100多位心内科主任到遵义开年会,是想启发大家,从当年红军的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解放思想,找出今天走出医疗发展瓶颈的思路。

记者:这次心内科专家的“遵义会议”一定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吧?

胡大一:是的,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高举三面旗帜,构建三个系统,实现五个转变”。

医学应当高举的三面旗帜,首先是“公益”。现在大家常讨论驱利性问题,我认为那不是主流,但现在的问题是医学公益性的声音太微弱了。医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公益。坚持医学的公益性,让需要救治的病人得到救治,是对医生基本的要求。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送到医院却没有钱,医院会说,等钱到了才可以做手术。这就没有体现医学的公益性。大家会说,这不是医院的责任,是医疗体制的问题,医生也是无能为力。对此我很理解。如果有技术,看着病人不去救治,让一个可以快速救治的人,因为等钱贻误了救治的时机,这对医生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但医生在这个时候不能表现冷漠。周国平讲到他带女儿看病后的感受,说过一句话:宁可忍受病痛,不能接受冷漠!冷漠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第二是“规范”。现在的诊疗亟需建立规范。现在病人得了冠心病,不是心脏搭桥手术就是介入(支架)手术,预防、药物都没有了,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一些高新技术对于解决病人痛苦,甚至根治疾病状况,是非常有效的。比如有些冠心病人,心脏血管狭窄堵了,现在不用再开胸,通过动脉血管,放个支架进去吧,狭窄的部分撑开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任何好的东西都不能过度使用乃至滥用。不能来就诊的患者,只要是心脏病,就个个都需要搭桥,个个都需要做介入。这对病人是有危险的,对医学本身更是有危害的。

这次“遵义会议”上,我们公布了美国一家医学杂志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造成美国公民意外伤残和死亡最多的是什么?给出四个选择答案:1.地震,2.车祸,3.空难,4.医院。很多人都猜是前面三个之一,实际正确的答案是第4个:医院!这是在美国已经发生的事实,本来用于治疗患者疾病的高新技术,却有可能导致病人的意外伤残和死亡,而且其风险高过地震、车祸和空难。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很经典的一句话: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这句话的含义是很深刻的。是今天的医生应该每天想一想的。如果医生早上一上班,先想着今天我应该给病人多做些什么,这并没有疑问,但我们不能把病人当机器修,心坏了换心,肾坏了换肾。那就会不仅修不好,而且会越治越麻烦。如果现在先想到对每个病人可以不需要做什么,还能够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医疗行为就会规范得多了。

记者:我在很多场合听您讲过医生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金庸小说里那些武侠高手追求的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现实中不少医生不仅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您觉得今天的医生怎样才能达到您理想的境地呢?

胡大一:医学要回归本源,医生要插上“人文”和“哲学”这两个翅膀。今天的医疗技术越来越高精尖。但如果医学离开了人文的内涵,缺乏了哲学的思考,任何技术都很难实现它的价值。医疗技术是用在人身上的,所以医生一定要考虑,你用了这个技术,它的价值是什么?你用的技术真正给病人带来的是什么?

记者:您提的问题实在是太深刻了。

胡大一:但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有砖头,没有水泥。现在大家都在攀比:你做1000例介入,我放2000个支架,谁做得多谁就神气,其实这些都是砖头。没有医学的人文精神,没有对病人的真心关怀,没有对治疗方案的系统设计,就好像盖大厦,没有设计,没有水泥,只用砖头垒起来是成不了大厦的。没有设计就是砖头的堆积,没有水泥不可能坚固,是很容易倒塌的。而一旦倒塌了,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我们现在医院硬件很多,高精尖设备不缺,但如果有技术没文化,有数量没水平,就很难上档次。医生人文教育淡化,是目前医学面临的瓶颈。所以,我们要抓紧开展医师文化建设。此次“遵义会议”也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后记:

在采访胡大一教授前,我从网络上看到了他在新疆、安徽、四川、延边等边远贫困地区义诊的照片,画面上,有当地百姓自发结队欢迎的场景,有得到免费救治的先心病患儿开心的笑容。他坐在简陋的乡医院诊室内,桌前和门口簇拥着等待的乡亲们,人很多,但是他们的眼睛里全是希望和欣喜,一组组无声的图片后面,蔓延出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

从2003年开始,他设立的胡大一爱心基金,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开展筛查和免费救治。他是中国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的开拓者和传播人,曾经为中国射频消融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让他在百姓中声名远扬的,则是他的人格和社会声望。

这次采访匆忙而短暂,可以说我们是在胡大一教授午餐的间隙“围堵”住了他,更多的背景,则是通过旁人的一些叙述了解到的。但是,或许正是由于从别人更为客观的评价,和亲眼见到年过6旬的他,依然繁忙在医疗救治的一线,不停脚步的创新和超越自我,我们才更能感受胡大一教授“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一面。(未完待续)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很经典的一句话: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如果医生早上一上班,先想着今天我应该给病人多做些什么,这并没有疑问。但我们不能把病人当机器修,那就不仅修不好,而且会越治越麻烦。”

上一篇:口感好功能多牛奶不仅仅提供营养 下一篇:健康体检有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