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工商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之浅见

时间:2022-10-14 06:35:57

民族地区工商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之浅见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对当地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已成为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对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视

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日益凸显出其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处在转型期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剧烈的社会重组与变革。民族地区的危机因素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明显增多。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宗教成分,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处理应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处理不妥,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凝聚力和安全。因此,各级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视。

二、加快建立适应民族地区情况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积极应对,强化危机管理,认真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一是加强应急制度建设。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民族地区各级工商部门应未雨绸缪,针对当地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建立准备充分、反应快捷、高效控制、信息沟通、保障有力的应急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危机处理中的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快捷。二是建立应急组织系统。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应设立内部应急组织系统,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发挥组织指挥和督导作用,保证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政令统一、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要区分不同领域和性质的突发事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处置队伍,建设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敬业爱岗,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的应急处理队伍。三是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按照事件危及的不同领域和事件的特点,建立各种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尤其应对商品质量检测设备、通讯交通设备、应急物资的购买、储备和更新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增强忧患意识。开展预防性实际演练

危机意识是预防公共事件的前提。一是抓好教育引导。居安思危,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在出现危机征兆时通过合法正面渠道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以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能力,增强战胜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预防演练。将各类应急预案发至各科室(分局)、县市工商局、工商所,让广大干部职工熟悉了解预案,同时要结合形势发展适时组织演练,保证应对措施切实可行。

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发挥职能作用

及时化解、妥善处置民族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必须加强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态发展。一是工商部门在搞好自救的同时,组织工商人员和群众及时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二是稳定市场,维护好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保障市场供应。三是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打击虚假宣传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四是搞好危害后果评估。工商部门在评估工作中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提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后经营户的基本情况,配合相关部门核实经营户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损失,防止冒领、多领、少领补贴或赔偿金的事情发生。五是落实扶持发展措施。积极做好市场秩序的恢复,建设和规划生活必需品应急市场(商店、摊点),鼓励、引导、帮助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积极参与恢复重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货源,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区域的市场供应;加强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的监管,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热心做好生产经营者恢复经营的帮扶工作,积极帮助在突发事件中证照丢失或损毁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合法经营,帮助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做好变更登记等工作,尽力通过政策扶持,从主体准人、广告、商标、合同、维权等方面支持突发事件发生区域经营户的恢复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工商局)

上一篇:以民生为导向有序推进微型企业发展 下一篇:强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网络商品交易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