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默读”为语文教学增辉添彩

时间:2022-10-14 06:21:29

让“默读”为语文教学增辉添彩

摘要:默读和朗读一样,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常使用、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课堂在气氛活跃、场面热闹的同时,离不开适度的“寂静”。语文教学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浏览默读、潜心默读、边默读边批注,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活思维。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细细地揣摩,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学生自我构建,心与文本的交融,情与作者相系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浏览默读 潜心默读 批注默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书声朗朗”有余,“静思默读”不足的现象。实践毋庸置疑地证明,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很重要,但默读同样不可或缺。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显然,默读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保持阅读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整体感知、释疑解难、感悟情感。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默读同样能激活课堂,能为语文教学增辉添彩。

一、浏览默读,整体感知

学习一篇课文,特别是遇到一篇篇幅较长、知识量较大的课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思路,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浏览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结构和层次、名言和佳句等,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教师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任务,给学生以默读的导向,使他们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保证默读的质量。如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划出文章的重点词句,分析文中的重点、难点;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有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边读边思边划,就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笔者以“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做了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学生针对这一问题,仔细地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小标题。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笔者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怎么盗火?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划出文章的重点词句,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

二、潜心默读,释疑解难

“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比较、推敲、揣摩等思考过程的课堂没有任何活力可言。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默读中独立理解、感悟所读内容,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多看几遍。鼓励他们质疑、尝试释疑。教师不能因为怕默读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花时间或流于形式安排2-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例如,有位著名教师执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有这样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第二板块――学习课文。感悟巴金的创作动力。师:文如其人,虽然我们跟巴金爷爷未曾谋面。但读着他的文章,就能知道他的人品,默读第三小节,想想巴金爷爷有怎样的人品?(生:默读第三小节,整体感知第三小节中巴金爷爷从文品中流露出的人品是爱祖国、谦逊、乐于奉献等。)师:文字的高超之处在于短短数语能表达多个意思,甚至有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交流略)

片断二:第二板块――学习课文,体会巴金的人生感悟。师:春天花满枝头,供人欣赏,秋天硕果累累,供人品尝。我们人怎么开花结果呢?联系上下文一读,我就恍然大悟了。相信你们也有这个能力。请你们默读第三小节的相关语段,思考:什么是开花结果。只有_______,我们的生命才开花结果。(生:默读第三小节的相关语段,有的学生主动在做批注,教师巡视,2-3分钟之后,学生开始交流。)(交流略)

这一节课,该教师一共安排了两次默读,默读时间大概6分钟。从后来学生交流默读的效果来看,花这样的时间,还是值得的。因为潜心默读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调动起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反复思考,细细品味。表面上看课堂很安静,其实安静的背后,充满着灵动的智慧,孕育着交流时的精彩纷呈,这不正是语文课所追求的“动静结合”吗?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第二学段提出的默读目标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潜心默读”后,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反馈,才具有厚度和深度,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三、批注默读,感悟情感

苏教版教材大体围绕一个情感主题组织单元:有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如《三亚落日》等;有歌颂园丁的课文,如《师恩难忘》等;有刻画人间亲情的课文,如《爱如茉莉》等;有赞美动物可爱的课文,如《天鹅的故事》等;有颂扬勤奋刻苦精神的课文,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作者深厚的感情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批注,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课,笔者抓住了“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一句。引导学生抓住“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真的来到黄果树瀑布景区,身临其境听到瀑布的声响,看到它的雄姿,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一悬念,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学生自觉地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构建文字符号所表现的黄果树瀑布的立体画面,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并把自己认为很美的重点句圈圈画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学生在文旁写道:“声音从远处飘来很温柔,像微风拂过我的脸庞。”“我越走近瀑布,瀑布的声音越来越响,如千军万马……”跟随作者一起透过树的缝隙,去看瀑布的形态。学生用“…”圈画出“……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写道:“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形态宽,而且赋予瀑布动态的感觉,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与作者一起顺着石阶来到谷底。学生感受着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脸上的“凉丝丝”、“舒服极了”,陶醉于瀑布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无限生机之中。体验着黄果树瀑布的神奇魅力。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细细地揣摩,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学生自我构建,心与文本的交融,情与作者所系的最佳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语文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也离不开适度的“寂静”。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浏览默读、潜心默读、边默读边批注,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活思维。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默读和朗读一样,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彼此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都有必须达成的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和可以遵循的规律,它们必须彼此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把默读这一完整、复杂的心智活动机械地切分为若干单项并独立实施,而必须与朗读等手段有机结合,整合实施。

上一篇:爱与美的哀歌 下一篇:提倡内敛性阅读,指导高中学生阅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