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14 05:53:03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因此,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政治 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因此,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提高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因从以下但各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应该不断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提高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否则就难以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成为空话。驾驭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教材与已学、待学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另外,课前教师还要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如:思考学生是否已掌握教材?思考学习这部分教材时还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突破?然后再精心设计:怎样指导学生读书自学?怎样启发?怎样设计检测题?最后还要精心组织:组织课前预习,组织课中听讲、问答、思考、讨论、练习,组织课后巩固、补差、实践活动等。

二、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

1、尊重、理解学生。

学生在学校是来接受教育的,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公正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公正待遇必然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使他们走向教师的对立面,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与教师作对,影响课堂教学。另外,学生有个性差异,即使同一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状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尊重学生。

2、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应该主动拓宽与学生交往的渠道和空间。比如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谈心,参加学生的文艺晚会,利用网络和学生聊天等。随着交流日益加深,师生才会相互信赖,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三、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另外,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1、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而现代教学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从而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象、动

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之中,获得表象,从而自然感悟其中的情与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一味地讲授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目标的统一。

3、运用问题教学法,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创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贯穿教学,使整个教学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问题本身的思考价值,具体如下:

①针对性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要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

②趣味性

简单的问答是枯燥的,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恶,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征,以幽默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③探索性

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主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与精力,而最终会让学生对问题失去探究的热情与动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④层次性

学生因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等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不是教育最大的“瓶颈”,而是宝贵的资源。素质教育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也要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层次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定位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