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治理模式对高校公共治理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14 05:36:52

电子治理模式对高校公共治理的作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全国各高校广泛应用,需要我们加快高校电子治理的进程,建立与时俱进的电子管理理念。构建和谐校园、节约校园,必须转变高校电子治理模式,加强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转变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逐步完善治理思想和治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协调运转的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电子治理;管理体制;发展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在福利国家理念的主导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持续扩张,机构日益扩大。伴随这一过程,政府部门服务不断恶化,效率日趋低下,管理危机频现。与此同时,市场机制在显现出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外部化、垄断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共治理理论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交叉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体系。公共治理理论是对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型公共行政理论,它是对公共行政理论的扬弃,批判传统理论中的垄断和强制,重视国家、社会、组织、个人多元化多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公共权力和公共管理,并且重视网络人际关系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平等、民主的对话合作模式。这就是新型的公共治理模式。

公共治理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一种新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公民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治理者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结合搜着,基层公共事务的治理应以公民为中心,公民积极主动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政治人应该充当协调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他们放权于公民,让公民主导和管理公共事物活动;行政专业人员应当充当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而不是执行者和控制者。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1.主体多元化。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的治理,是不同的主体各自进行不同的定位,各主体分工合作并且扮演适当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公共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仅仅是政府自主通知和行政管理。进行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国家、地方、社会、团体、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面。这样,就可以进行改变原来政府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模式,而变为社会分层横向多主体管理模式,发挥各个主体独特的作用,政府与社会不再是分而治之,而是在行政治理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2.客体扩大化。公共治理的范畴包括国家行政统治、政府公共管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等。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赋予了公共治理新的涵义,即在全球视野下来讨论和实施公共治理,解决全球性公共问题,超越了国家界限。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对全球性公共治理起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3.治理方式的创新和变革。公共治理不只它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衍生和变化,而且需要更加重视在发展变化中对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变革行政机制,需要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现金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积极引导各治理主体参与到公共事务和公共行政领域。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将公共治理变革为一种新的社会多元管理模式。

二、电子治理

随着治理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所谓电子治理,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治理包括电子民主,电子政务,电子服务,电子社会。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电子民主和电子政务,电子民主是电子治理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是电子治理的目标。电子民主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运用为基础,民主是其本质内容和实际目标,公共主体主动和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各民主运行程序中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电子民主就有如下特点:有助于确保公众知情权;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有助于提高教育行政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电子政务是指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持下,通过网络技术的操作进行行政部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实现组织、部门、机构和工作流程的整合和升级,消除各部门之间的分割的状态,改善行政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提高行政透明度,降低决策风险,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可以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更好的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管理和服务。进行开放式管理,需要政府在工作过程中提高透明度,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电子手段来了解政府工作和服务,起到监督、评判的作用,从而也实现了公众对政府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和建设。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政务的实施,也体现了过程中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电子治理模式对高校治理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高校中实施电子治理,适应了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所以高校的公共治理也要有新变化和新发展。电子治理使高校公共管理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网络信息管理模式靠拢,使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体系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在日常行政工作和公共事务中,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1.电子治理带来高校管理理念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提高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必须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树立民主管理理念。教师们可以在网络上互动、交换信息、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可以与学校高层进行交流。如果学校高层下达通知后,教师对学校的通知有意见或问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这样既保证了教师民意的表达和维护了教师的自身权益。从而在此过程中进行了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参与渠道,在技术上作为支持监督学校行为,教师、学生获得充分的知情权。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树立公共管理理念,实行校务公开。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固有的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时间,很多工作可以通过电子技术来代替人工进行,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合理完善的高校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为校方完整地记录了所有教师及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为人员的调动与分配提供便捷的工具体系。系统能更快捷获得各种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为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持。网络的普及还消除了部门之间的封闭性,让其他部门的人员参与进来,更加民主和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实行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2.电子治理带来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管理部门将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把统计结果汇总交给学校高层,学校领导根据数据来制定有关政策。这种管理模式使组织机构和部门人员繁杂,机构臃肿,信息必须进行多次传递,在传播过程中又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工作效率低下,办事速度缓慢。基层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由于需要通过层层申请和汇报而耽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而电子治理模式的实施,加快了基层和领导层的直接沟通与联系,加了快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了领导层的获取信息和决策管理,从而减少了机构的臃肿和人员的多余。原有的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通过行政部门进行发放指令、制定政策和实施细则,进行单向的管理。电子治理是上下互动的过程,通过上下级的沟通、交流、合作,最终确立共同的目标。电子治理不仅具有行政机构的权威,也进行了双向合作共赢,所以它是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果。

3.电子治理带来高校管理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高校管理方式主要是经验管理。电子治理的有效地整合各种信息,在网络上共享主客体的信息,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决策,通过网络技术在高校内部组建一个行政部门关系网络。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更多科学、民主的意见和依据。在学校管理部门进行各项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调研,调查研究出所存在的问题,讨论出解决的办法,这些都可以通过电子治理在网络上进行。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网络会议、公共板块,接收到大量基层的民主意见和信息,通过数据库进行筛选和统计。在进行具体决策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方案的发放和回收,也可以利用网络会议、网络共享的方式与上下级共同研究和讨论,形成最优的决策方案。最后仍然可以在网络上在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接收反馈意见。可见,在高校公共管理中实施电子治理,可以使管理方式由经验管理转变为民主管理,由单向管理转变为多元管理方式。

所以,在高校的公共行政管理中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电子治理,优化资源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对于高校管理及其社会的公共管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6:Z1

[2]曾莉.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理性审视——基于公民治理理论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1(1)

[3]刘邦凡,覃思思.论电子治理下的政府管理转变与创新[J].电子政务.

2007:Z1

上一篇:设备管理部门在培训机构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