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嫁族”的心事

时间:2022-10-14 04:36:58

9月、10月是中国人结婚的高峰。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中国与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跨国情侣也喜欢在金秋步入婚姻的殿堂。

以上海为例,该市民政机构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涉外婚姻以“沪女外男”型为主。目前,上海女性和外籍男性的结婚年龄差平均是10.5岁。这些涉外婚姻中,不乏“目的明确”为金钱为绿卡的,也不乏两情相悦的。

外嫁女:我们很甜蜜,我却很寂寞

这是一个上海女子Amanda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嫁出去”,是因为大洋彼岸有她的恋人。真正嫁出去才发现,异国厮守,并不容易。

一年前,Amanda从上海飞到了美国。大洋的另一端,有她青梅竹马、相恋10年的恋人。那个小伙5年前出国,如今硕士毕业,在好莱坞一家媒体软件公司工作,已经拿到绿卡,正等待着自己的新娘。

到美国的第二个星期,Amanda跟男友注册结婚了,同月,她申请了美国居留证。

这一年里,facebook时时更新着他们在美国“奋斗”的照片:在洛杉矶结婚,在拉斯维加斯度蜜月,自己搭床布置新房,他去上班,她去大学念书,他们的Family・Day・Party(家庭日)……照片上的Amanda夫妻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上海的朋友一直很羡慕他们在异国神仙眷侣的生活,直到这样的留言出现:“我好想家,但现在就是不能回来,为了该死的绿卡,就像坐牢。”

这或许是“嫁出去”者共有的美丽与哀愁:身边是相爱的人,但举目四顾,却不是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土地。没有朋友,吃不惯、住不惯、过不惯,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无论结婚的对象是华人或者外国人。

2008年德国一家知名华人网站上关于外嫁幸福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婚姻状况一般的占66%,选择婚姻不满意的占18%,满意的仅占12%。不满意的最大原因,集中在生活习惯、文化差异方面。

Amanda说,在美国的家中,她与丈夫、婆婆过着典型的中式生活:说中文,定期会有华人同学来聚会,有时候还用中国寄来的调料做几个地道的中国菜,鱼香茄子、麻婆豆腐之类。可一走出这个房子,外面的生活却是纯美国式的。

Amanda从小在外国语中学念书,说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对我来说,语言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文化。在这里,除了老公,我没有朋友,而他真的很忙,有时候听着我说话就睡着了。我只能在facebook、校内网、blog上跟中国的好朋友留言,说说心里话”。

对另一些“嫁出去”的中国人来说,爱不爱并不重要,她们要的是一个身份、一张绿卡、一个可以永远留在海外的资格。Amanda的婆婆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10年前,张女士与丈夫在中国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不差钱。为了出国,张女士在丈夫的授意下办理了离婚手续,紧接着以2万美元的价格通过“中介”寻到了一个美国“丈夫”,每年给假丈夫一笔钱,两人共同生活2年应付移民官的检查,直到张女士获得绿卡。

尽管和假丈夫的婚姻没有丝毫幸福可言,但张女士的计划很完美:获得居留后把儿子办出来,接着是老公,一家三口在美国团聚。

然而,令张女士痛苦的是,难耐寂寞的真丈夫另觅新欢,找了个年轻漂亮的新妻子。

假离婚成了真离婚,唯一庆幸的是,出国的时候,张女士带出来一大笔钱。

绿卡到手,儿子随即出国,接着是儿媳,张女士的假结婚结局不可谓不成功。可在Amanda看来,婆婆脸上难得露出笑容,“她对儿子要求很高,对我很挑剔,莫名其妙就会发火、扔东西。有时候,我看她站在院子里,一站就是一下午,不说话。也许,她在想家吧。在异国他乡,她语言也不是很好,只能跟我们相依为命。即便我们对她再好,生活里也总有缺失”。

Amanda说:“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圆满。在中国时,我很想他,为了他跟爸妈吵架。可来到海外,我总是梦见爸妈,梦见家里的床,梦见和朋友一起shopping。于是,我又会跟他吵架。”

“嫁出国的问题太多了。有人吵架,有人离婚,有人回中国,有人疯掉,得抑郁症。”Amanda感慨,他们的家庭困扰在当地很普遍,“我很害怕我们最后会变成电影《革命之路》里面的男女主角,爱情在生活的消磨和争吵中渐行渐远”。

“还有婆婆,我真的不知道她出来到底值不值得?只知道她必须在这里过下去,而我们必须对她好一点。”Amanda原以为在中国接受的教育、做好的心理准备足以应付这一切,而实际上,远远不够。

“明年吧,明年夏天我就可以回来了。到时候我还要补请喜酒。也许,等我拿到了绿卡,我会让他回中国工作,我们一起回来。”Amanda的话里充满了“也许”,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也许”,她和她的爱人才能在异国,手牵手一起走下去。

和德国老公组建的中式家庭

2000年,黄女士以学生身份赴德攻读硕士学位,在学校认识了现在的德国籍老公霍夫曼。“我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对于涉外婚姻生活,黄女士总结出4个字:宽容理解。

“我很幸运,遇到了通情达理的老公。”黄女士说,“我一毕业就嫁给了霍夫曼,做了家庭主妇。这在德国很普遍,但我总觉得自己是个附属品,很迷茫。”回忆起跟老公伸手要钱的日子,黄女士觉得很郁闷,“有时候,他不经意的施舍眼神和口气令我很不舒服。”

于是,黄女士跟霍夫曼坐下来长谈了一次。

“我告诉他,在中国,女人和男人一样出去工作,男人也要做家务。我不希望自己学到的东西荒废,也不希望成为他的寄生虫直到被抛弃。霍夫曼接受了我的意见,只是希望我不要忽视了家庭。于是,我在家附近一家车行里当起了会计。”

两人按照中国式家庭的模式开始了新的生活,老公也做些简单的家务,老婆则赚钱贴补家用。

几年下来,小日子和和美美,霍夫曼和黄女士也在这样的坦诚交流中越来越了解彼此,以及彼此背后的文化。

兜里没钱的中国新郎

有人觉得,在日本,“中国新郎”比“中国新娘”的地位要高些,婚姻会更和谐。但是,因为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差异,在许多细节上仍难免有摩擦。

原先生3年前跟相恋的日本女孩合子结婚。按照日本的习惯,养家是男人的责任,合子顺理成章辞职在家做家庭主妇,而原先生则必须每月把工资收入全部上交到妻子手里。

“娶了日本女人之后,我口袋里的现金明显减少了。有时候到便利店买条烟,都担心现金不够。”原先生说,即便家里的财政大权由妻子一手掌控,她还是会不满意。“挑剔我吃相不够优雅,说话不够礼貌等等,在婚前,她怎么不说呢?”

更令原先生无法忍受的是日本妻子对他朋友的态度。原先生是个很看重朋友的人,婚前常把朋友叫到自己家聚餐。婚后,妻子却不许他把朋友带到家里来。“她说中国人太嘈杂,来了邻居会有意见。而且在家做那么多人吃的饭菜实在是负担太重,还是到外面AA制吧。”原先生感慨道,“我真是不明白,难道跟日本女人结婚,就要把朋友都断绝了?或者因为我是中国人,她不放心?”

为了爱,为了钱,为了绿卡,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者,只是为了寂寞……与父母辈不同,生活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嫁出去”的原因有很多。“嫁出去”的生活除了甜蜜,也有哀愁和艰辛。

不少“外嫁族”都抱怨,无法融入异国的生活和文化,除了爱人无依无靠,或因假结婚遭遇坏丈夫,有时还面临异国丈夫的家庭暴力。出了国,结了婚,熬了两三年,拿到了异国护照,回中国的时候即便多么风光无限,所有的美丽都免不了哀愁的代价。

像Amanda一样,中国“外嫁族”所有的哀愁,更需要有爱的润泽。至少在心里,总要存着些爱的感情,如对于自己,对于彼此,对于家乡和祖(籍)国――这样,才能在异国长久地生活下去。(摘自2009年9月24日《上海侨报》)

上一篇:内地赴港“产子业” 下一篇:带女儿回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