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论的城市步行系统研究

时间:2022-10-14 03:38:58

基于生态理论的城市步行系统研究

摘 要:步行系统是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必然提高人的通行速度,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服务容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更多人的交通需求。本文意在通过引用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流”理论,以武汉市江岸区江汉路步行街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详细探讨源汇流理论在步行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完善其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步行系统;城市交通;景观生态学;“源、汇、流”理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00-03

1 绪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中国的城市正在快步进入机动化时代,小汽车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实践证明,这种基于单纯满足小汽车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损害了城市的整体效率,在加重环境污染的同时,城市交通状况更加恶化,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可达性和环境舒适度下降,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和活力。人们在获得城市集聚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远离自然,依赖于汽车。在城市里急切需要创造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即步行空间。

而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和肌理,是联系城市空间的纽带。步行系统的建设必然提高人的通行速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服务容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更多企业和企业雇员的交通需求。因此,构建生态的步行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城市步行系统的生态意义

城市步行系统是实现各种客运交通的基础条件,是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步行空间的总和。步行空间作为城市中心区最主要的廊道形式,具有屏障和通道双重生态功能。而步行廊道的宽度、曲度,以及断口同样也具有生态学意义。宽度与曲度的不同、廊道断口的多少可以改变步行廊道其通道或者屏障功能的强弱。另外,步行系统的密度反映了步行系统的连通性。密度越大,通达性越强,越利于流的运动;但密度过大,道路占地增多,景观破碎度就增加。

2.2 “源、汇”理论

“源”,是指一个过程的源头,“汇”是指一个过程消失的地方。在景观生态学中,“源”景观是指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那些能促进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

2.3 概念借引及延伸

为了能有效的对城市步行系统进行探讨,本文尝试借引景观生态学中的“源”、“汇”理论,同时引入“流”的概念。在步行系统的构建中,“源”指步行活动的发生点,包括进入步行区域的交通入口节点和人车活动转换的交通转换节点;“汇”指步行活动的吸引点,包括一些能够引起活动并获得关注以及人流聚集的区域;“流”是由多个“源”通向多个“汇”的廊道网络,也是人们在步行区域中的活动轨迹。步行系统构建的是在对已有“源”和“汇”的分析基础上,进行改造并考虑增加,重点在于合理组织“源”和“汇”之间的“流”。

3 步行系统实例研究与设计

我们将以“源汇流”理论为核心指导,通过介绍江岸区江汉路步行街及周边区域现状步行状况,整合步行现状中存在的断裂点,并根据现状问题,提出行步系统的改进意见。

3.1 研究范围及现状

汉口江岸区位于武汉核心位置,是武汉市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极具代表性,因此选取江岸区为步行系统研究区。

1)现状交通量调查

地块内的主要交通格局为“两步三横四纵”,“两步”为江汉路和沿江大道两条步行道;“三横”为三阳路、大智路和中山大道;“三纵”为京汉大道、中山大道和沿江大道。

我们选取地块内胜利街和中山大道两条道路做交通量调查,所有路段的车流量统计均以工作日高峰期测量为准,即对路段车流量取最大值。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折算系数,将各种交通工具折算成小汽车,并计算车流量,来比较三条道路的交通量。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胜利街的车流量远小于中山大道和沿江大道。调查可知,中山大道和胜利街均为两车道,宽度都为8m左右,相比而言,中山大道承载的交通量较大,对步行干扰也较大,不适合开展步行道,而胜利街的车流量较小,对步行的干扰也较小,发展成步行体系中的“流”有明显优势。

2)公交站点与出租站点分布----“源”的分布

通过对市民到本研究区域的出行方式的选择进行统计,可以得出,有54%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到此,选择出租车和步行的也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步行街与周边公交站点的组织十分重要,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

如图1、2所示,地块内公交站点主要分布在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上,江汉四路和大智路也分布较多,其服务半径都比较适合来此出行的人群乘坐,但有些公交站点集中分布在胜利街上,造成交通压力,给市民的步行出行带来干扰。

出租车站点则没有统一规划,基本处于招手即停的状态,出租车穿行于各条道路之间,给步行者带来不安全因素,亟需进一步解决。

3) 行为场所——“流”的节点

①街道尺度

对于道路尺度的调查,胜利街属于“一块板”两车道,大多路段宽度为8m,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两侧人行道有宽有窄,窄的1-2m,宽的达到4-5m,但大多路段过于狭窄,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即使如此,人行道被占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更加加剧了出行难度。据我们调查统计,人行道被占用类型主要为商业门面侵占、机动车侵占和不合理的市政设施侵占(见表2)。

而对于江汉路步行街,街道宽度为10-12m,与两侧建筑高度比值约等于小于1,尺度适宜,能够观察建筑细部,既不会感觉压抑,又不会感到空旷,心理感觉较好,加上由于没有车辆干扰,大多市民对此反应较好。

②公共活动场所

调查统计中,市民一致反应较缺乏公共活动场所的,胜利街尤为明显,基本上没有驻足的地点。江汉路步行街相对较好,在购物的过程中会看到休息的座椅,活动的广场等,但相对于过大的人流量而言,稍显不足。

同时,市民对胜利街餐饮和休闲广场的需求比重较高;而对步行街,则集中反映需求茶室、咖啡厅、广场休闲等,对娱乐场所的需求相对都比较低。

4)街道家具——“流”的美化

①休憩设施

调查显示,整条胜利街属于严重匮乏路段,江汉路步行街由于步行街承载巨大的人流量,原有的休憩设施和休闲场地仍显不足。

②环卫设施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随处堆放的现象在胜利街到处可见,超过60%的市民对此不满意。

③景观绿化

据统计,胜利街大多路段两侧的行道树种植较好,44%的市民的对此反映较为满意,只是缺少层次性,也有部分路段的行道树不够完善,需要整治。而江汉路步行街中,市民认为景观绿化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在购物中赏心悦目以及夏日遮阴功能,需要丰富。

④文化活动

胜利街一侧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元片区,因此胜利街的文化价值大大提高,但目前的文化氛围远远不够。而步行街虽有一定的文化活动,但大多都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不能体现江城特色。

调查反映出市民认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休憩设施、环卫设施和绿化设施,其次是文化氛围的营造和道路状况的改善。

3.2步行系统规划建议

1)制定保障步行街区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

对于各种非功能性、妨害空间环境与功能合理发挥、阻碍步行街发展的不良现象,要从政策层面制定专门的法规管理措施加以管理和规范。

2)交通量的改善

严禁在胜利街上停车,建议把临时车辆停在兰陵路、蔡锷路上,同时应该逐步完善公共停车场与大型公建附属停车场的建设。

对交通量进行分流,建议把公交站点外迁到沿江大道上,来降低交通量。

3)对步行系统内外交通进行合理的布局组织

如图3、4,建议公交站点与出租车停靠点即“源”的分布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各站点的具体布置应方便与步行街的步行系统相衔接以及考虑人流空间分布的均衡,同时基地内形成网状步行系统,如图4所示。

4) 空间构成要素的完善

如图5,建议步行街空间要素的完善,从分析人的心理“兴奋曲线”和“疲劳曲线”来进行配置。

建议在步行街道空间的适当位置设计一些有意思的节点空间,增长人们的兴奋度,诱导人们的活动行为。

同时,根据疲劳曲线进行有效的空间形态组织,在人们达到疲劳点的时候设置合理的休息空间从而燃起下一轮的“步行行为”。

4 结语

当代城市生活不可能倒退回传统步行时代,但是在不排除汽车的条件下,对城市空间步行化的研究是必要和客观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城市步行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步行系统的的建立与完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源”的合理分布,组织好人流的聚集于分散。

(2)“汇”的内容丰富,对人流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3)“流”的紧密衔接,使步行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对步行系统的研究仅限于空间布局上,在人文关怀层面及气候层面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达到真正完善的城市步行系统。

参考文献:

[1] 吕正华 等编著.街道环境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杨海鹰.城市步行环境设计研究.2002.

[3] 胡梅 樊娟 刘春光 根据“源-流-汇”逐级控制理念治理农业非点源污染.2007.

[4] 张明如 温国胜 侯平 张建国 蔡碧凡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2008.

[5]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文武 ”源””汇” 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2006.

[6] 许申来 周昊 景观“源、 汇”的动态特性及其量化方法.2008.

[7] Roger Trancik.找寻失落的空间.台北.

[8] 徐华海 程世丹.以步行网络为基础的城市复兴策略研究.2009.

上一篇:高填方路基加宽工程沉降特性研究 下一篇:湖南地区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材料及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