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原则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14 03:32:24

优化教学原则 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科学出版社《选修3-1》第一章“直流电路”第一节“欧姆定律”,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相比,教学内容有明显增加、教学要求有明显提高,除了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外,增加了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涉及的物理概念多、规律多、思想方法多,因此,本节课对教师的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前不久听了六位青年物理教师以教科版“欧姆定律”为课题,“同课异构”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感触颇深。

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参赛老师教材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不合理,造成重、难点突破不到位,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课堂探究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的达成不理想。

本文针对六位参赛老师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就本节课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谈几点思考。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经储备的旧知识,注意把新旧知识连续地不间断地衔接,另一方面在新知识的构建和传授过程中,应通过引导设置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总是在“最近发展区”逗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顺利转入下一个发展区。

根据这一原则,本节课学生已具备了初中物理的电流、电阻及欧姆定律等知识,笔者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由于缺乏了解学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花费时间较多,在“最近发展区”逗留,造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通常采用分压式连接,由于学生在初中只掌握了滑动变阻器限流式连接,对分压式的连接还不了解,因此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接线,而有的老师没有及时指导,影响了探究的效果。

2 “原型启发性”原则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常常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这种具有启发作用事物称为“原型”,而“原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问题之间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这样通过联想、互相类比帮助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以水流、水位差来类比电流、电压;以单位时间内水流多少类比单位时间内电荷量多少,用学生身边事例作为原型帮助学生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即“原型启发”中的生活启发;再如,分析电阻R=U/I,R与U、I无关时,可以与力学中密度p=m/V、电场中电场强度F/g、电容C=Q/U来类比启发,都是用“比值法”定义一个新物理量,即用学生已具备的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学习原型,给学生以启发,既易于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方法的理解,即“原型启发”中的旧知启发,但有些参赛老师要么直接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直接讲授“灌”给学生,要么类比得不恰当、不深刻,笔者从课堂上的学生反应看,有些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还没有真正到位。

3 “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也是学生运用、发展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重点之一是描绘和分析“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对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非线性元件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己画出电路图;然后通过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实验,测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I、小灯泡两端电压U数据,在I-U坐标系中描点作出图线;最后对伏安特性曲线进行讨论、分析。

应该说,参赛老师都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笔者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对探究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指导不到位,导致少数学生联线错误;有的老师对向下弯曲的小灯泡的I-u图线这一探究结果分析讨论不到位,没有向学生指出电阻的定义R=U/I,但不能改写为R=U/I(若导体的电阻是恒定值,两式虽等价,但就物理意义而言,前式更合理),没有讲清小灯泡电阻是“割线”斜率的倒数,而不是“切线”斜率的倒数,因此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的探究行为;也要抓住问题的生成点,对探究结果组织讨论、评估,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也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空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注意优化教学原则,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新课程理念向课堂理念的转变,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上一篇:引入全纳理念创建物理教学中的“全纳自主课堂... 下一篇:简易电磁阻尼\电磁驱动演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