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论述

时间:2022-10-14 02:50:1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论述

【摘要】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各地推行了信息化管理体制新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正在逐步实施。通过实践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的捷径,也是建筑质量监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政府监督职能发生了转变,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建立一种系统工作机制,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网络为支撑,实施政府建设管理信息化。现有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仅仅面向日常质量监督管理,使用过程中监督员普遍感觉增加了工作量。如在工地现场手写发出的整改单到办公室后又要在计算机上输入等等,使用起来总觉得不方便。这就需要研究开发一套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人员的管理,并改进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中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广泛使用,来推动整个行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一、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国家、省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建立基于全监督机构的业务和办公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与网站,推行和提高监督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业务管理体系,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办公提供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依据;实现机构内网络互联、与国际网络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加速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反馈;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加强各部门的横向联系,减少人力、物力等系统资源,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管理制度上,实现“一口对外”,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我市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立新型的内部MIS 系统平台, 并提供功能扩展以达到全市各级监督机构甚至建设局或其它相关单位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和监督工作的动态管理,同时还可以提供市建设局、省总站所要求的统计数据。系统建设的原则是: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加强协调、安全保密,系统同时还应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和前瞻性。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原因

1、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各地没有固定操作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且对计算机操作和熟悉程度不高,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工作,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2、缺少服务,没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用的标准软件

各地信息化系统形式和功能不同,普遍缺少公共服务平台。领导讲话、政务动态成为信息化网站内容的主体,过多宣传工作业绩,服务群众的信息少,且停留在面向群众和社会的办事指南、办事说明等浅层次上,涉及权力利益的职能,不能甚至不愿意面向群众公开,导致大投资建设的信息化系统成了“花瓶”。另外,各地没有统一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标准版,不能实现有效信息共享。

3、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不够

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从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但深层次看其实应该一个信息技术与监督工作融合的问题。质监机构对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整体规划不足,导致信息化系统重点内容不突出,应用繁琐,不能完全符合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

三、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业务流程及管理要求,系统应涵盖从工程报监登记到工程竣工备案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内容,加强从工程报监、首次监督例会或监督交底、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监督、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抽查、整改、停工、重大事项申报、中间验收到竣工验收、监督报告、监督归档、备案等的流程管理;加强了监督站对监督工程的跟踪、汇总、统计和分析,并形成决策数据。系统应能把监督机构内部办公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业务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1、接收来自建筑市场的工程质量监督申报表,并分配到站内各部门。

2、收集施工现场数据,包括实体质量和行为质量两方面的数据,该工作主要由监督工程师进行现场监督,收集整理后录入计算机。

3、收集、查询、核实各方主体相关信息,比如核查设计、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等。

4、对工程各项指标的查询、统计分析,并生成符合相应标准的报表。

5、日常业务办公管理,如邮件、待处理工作提示、文件档案管理等等。

6、网站应能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各部门职责及办事指南应清晰,相关单位及人员可凭权限进行操作。

7、网站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种信息,如年度施工项目、竣工项目、建筑工程质量情况、质量安全大检查情况等,并可普及质量安全知识。

信息化资源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

图一 监督系统功能模块关系图

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

1、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标

系统能够从工程注册登记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按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流程,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竣工验收到工程竣工备案,建立完整的工程质量监督动态管理信息资源库,便于查询工程信息,如查询工程形象进度、工程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工程参建单位和人员相关信息和工程建设违法违规信息等等。

2、信息化总体实现框架

质量监督管理领域信息化系统由管理系统、监督系统、门户网站组成,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企业数据库、人员数据库、项目数据库,以管理系统中建立的工程项目数据库、人员数据库、企业数据库为依托,改进了已有的监督管理软件中不方便或不实用的功能开发的监督系统,门户网站依托管理系统中建立的强大的工程项目数据库、企业数据库、人员数据库,向公众提供方便的行业信息查询功能。

3、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点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成为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要求以国家有关建筑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依据,结合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控和质量监督机构内部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的要求,采用网络信息技术,重点突出对责任主体质量责任行为监督检查,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查为辅。

(1)重点突出质量责任行为的监督检查信息

《导则》中规定了对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单位和检测机构等质量行为监督,笔者在工程过程中,认为重点监督检查参建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配备和到位情况; 检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等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检查见证取样制度及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落实情况等。

(2)辅助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查信息

监督抽查预拌混凝土质量、施工作业面的施工质量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质量;参加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及重要部位工程质量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跟踪监督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的处理情况;监督检测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关键部位的实体质量或材料。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作为建设领域重要环节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也要实施信息化改革,提高质量监督的科技含量,加强质量监督的即时性、有效性,从而提高整个质量监督体系的管理水平,使质量监督程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程淋。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09)

[2] 丁关荣。 对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思考[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04)

[3] 吴家兴。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7(18)

[4] 王万春。 浅议建筑工程安全监理的实施[J]. 山西建筑. 2008(16)

[5] 霍振伟,王贺。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管理与质量[J]. 煤炭技术. 2005(07)

[6] 杨兴宗。 谈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协调管理[J]. 山西建筑. 2008(08)

上一篇:浅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下一篇: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设计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