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4 02:26:33

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肾病方;糖尿病肾病;水肿;蛋白尿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70-01 水肿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常见症状,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肾消”、“肾劳”、“水肿”、“下消”、“尿浊”的范畴,目前西医多为对症治疗,如采用利尿剂等,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引起副作用[1]。我科采用本院自拟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治疗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7-65岁,平均年龄(54.9±6.2)岁,病程为9-16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水肿,2型糖尿病的诊断参照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照2007年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气虚和血瘀等症候的诊断标准,其中气虚为神疲乏力、脉细无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血瘀为腰部刺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唇舌紫暗、瘀斑、静脉怒张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水肿,如严重的心脏及肝脏疾病。排除近期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及严重感染,晚期肾衰竭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保证足够热量,采用糖尿病饮食,限制蛋白摄入,依据患者血糖情况使用降糖药物控制,采用ACEI、钙离子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血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肾病方(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山药,熟地黄,益母草各15g,知母茯苓,旱莲草,女贞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牛膝,地骨皮,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中医症状的变化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变。

1.4 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按照中医症状记分法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积分变化。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的评定:显效为症状积分值下降超过2/3;有效为症状积分值下降介于1/3至2/3间;无效为症状积分值降低不足1/3。实验室检查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s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实验室检查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分析差异性,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疗效的比较(见表1、表2):①所有患者均有水肿,其次为神疲力乏,脉细无力;自汗,少气懒言,腰部疼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唇舌暗紫等较为常见。经比较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症状体征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②治疗8周后,观察组水肿,神疲力乏、脉细无力等主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体征的比较

项目观察组(n=30)对照组(n=30)P2分4分6分2分4分6分>0.05水肿41886177>0.05神疲乏力51747125>0.05自汗6925103>0.05少气懒言654563>0.05腰部疼痛864873>0.05肌肤甲错952963>0.05肢体麻木466665>0.05唇舌暗紫664954>0.05脉细无力61055106>0.05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的比较

症状观察组对照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例数显效有效无效P水肿301794307816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4h蛋白尿定量(g)2.87±1.232.11±0.87*3.26±1.042.75±0.72*ALB(g/L)32.19±5.0836.18±3.18*31.61土5.9333.98±3.96FBG(mmol/L)8.83±2.016.35±0.92*9.17±1.656.79±1.00*PBG(mmol/L)12.86±1.778.76±0.87*13.70±1.569.10±1.19*HbA1c(%)9.25±1.207.59±1.34*9.01±1.178.38±1.14*Scr(umol/L)137.87±79.10122.47±64.55136.67±87.64127.59±81.67BUN(mmol/L)9.74±3.738.22±2,679.94±3.718.89±2.80TG(mmol/L)2.78±1.031.45±0.50*2.88±1.031.83±0.73*HDL-C(mmol/L)1.10±0.201.22±0.19*1.06土0261.19±0.20*LDL-C(mmol/L)3.70±0.682.06±0.27*3.58±0552.34±0.66*(经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为气阴两虚,主要为腰酸膝软,夜尿频多等,一般无水肿症状。中期为脾肾两虚,包括腰酸乏力,夜尿频多。此期可出现水肿,或者舌质淡胖暗红,脉沉细。晚期期可见全身浮肿,尤其以下肢为重,伴有乏力,面色晦暗,脉象沉细,舌质淡胖、紫暗,夜尿频多等症状[2]。病机在于消渴日久,五脏皆弱,气血阴阳虚衰而致病。初期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多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而水肿症状并不显著,中晚期为脾肾亏虚,阴损及阳,络脉瘀阻,水肿加重[3]。糖尿病肾病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其病理学表现为典型的肾小球结节性硬化或者弥漫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与血糖、血脂升高所致的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血小板功能亢进等有关,这些因素使肾组织局部血流速度降低,微循环障碍,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4]。

本次研究中列入的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提示患者均为糖尿病肾病中、晚期,采用自拟肾病方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24h蛋白尿定量,ALB、HbA1c,血脂改善上较治疗组更为明显,提示肾病方对于降低尿蛋白,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水平上作用显著,从而改善水肿,神疲力乏、脉细无力等症状上效果明显,全方利水消肿, 气虚、血瘀等症标本兼治。

茯苓性平味甘、淡,为心脾肾经,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药对》中认为茯苓与黄芪共用,可补脾肺之气,引诸药下行固肾。《本草衍义》认为其行水之功。《本经》提及可“主胸胁逆气,利小便。”《本草要略》中认为茯苓佐人参等补剂可补肾虚,提示具有固肾的作用[5]。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茯苓不但具有缓慢持久利的尿作用,而且还可平衡体内的免疫调节。有研究表明,茯苓可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行肝肾经,收敛固涩益肝补肾,自古多用于配伍治疗消渴证[6]。《别录》记载山茱萸安五脏,益精,通九窍,止小便利。《药性论》认为其具有补肾气,填精髓,固涩精气,具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山茱萸具有增加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作用,可对抗脂质过氧化而避免动脉硬化,还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

泽泻性寒味甘,入肾膀胱经,行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对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的消肿效果显著[7]。《别录》记载泽泻可补虚损五劳,起阴气,止泄精,消渴,三焦水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泽泻具有降血糖降血压的作用。另外,在高血脂家兔或大鼠的动物实验中,泽泻的提取物可明显抑制其血清胆固醇含量,并兼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8]。综上所述,我们根据病情进展,分清虚实、主次,用药配比审时度势,做到补泻互用、互助。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的消除水肿等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延缓了疾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马永译,刘小谓.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临证报道[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8):484.

[2] 刘玉宁,陈以平.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病机探讨[J].新中医,2003,35(7):8-9.

[3] 杨栓柱,路波,孙玲莉. 糖尿病肾病患者舌下络脉观察分析[J].陕西中医2012,33(4):421-423.

[4] 侯志敏. 自拟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4):127.

[5] 苏衍进,王郁金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26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1):34.

[6] 何泽,朴春丽. 解毒通络保肾法治疗 35 例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2(6):165-167.

[7] 李庆祥. 自拟糖肾康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48 例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2)48-49.

[8] 范军.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100例[J].陕西中医2011,32(8):960-962.

上一篇:80例宫颈LEEP术联合干扰素在难治性宫颈炎治疗... 下一篇:支气管肺炎患儿64例盐酸氨溴索治疗临床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