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学解读克劳德.梅朗的《圣像手帕》

时间:2022-10-14 01:34:02

摘 要:法国雕版画师克劳德・梅朗1649年创作了著名的版画作品《圣像手帕》,本文将运用图像学的基本原理,从所见即所思所想、象征意义、本质意义三个层面来分析这一作品。

关键词:图像学;梅朗;《圣像手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57-01

图像学是今天研究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理论方法,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目的是为了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文化发展的联系,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最有影响的研究者当是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层次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第三层次是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克劳德・梅朗是17世纪法国宫廷画家,《圣像手帕》(图1)是在他五十二岁时创作的最著名的版画作品。

在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中,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层次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和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一样多。所见即所得,这些都发生在‘前图像学’层面。”也就是说,画面中所见到的就是你心中所得到的。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一名为维罗尼卡的妇女在耶稣背着十字架前往各各地的途中跌倒时,她给了耶稣一块布让他擦拭脸上的血迹和汗水,之后,她发现她得到了一个“神奇的图像”即耶稣的面容神奇地印在了手帕上的传说。根据故事,《圣像手帕》表现的就是当时耶稣受难的形象。这幅作品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在近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耶稣脸上的血迹与泥灰,头上荆冠的利刺扎进额上的皮肤然后渗出血来,凌乱的头发和忧郁的眼神,都如在场的证据,让人联想到耶稣受难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对于艺术的认识走向第二个层面时,我们将从仅仅识别主题的第一个层面进入到剖析图像精意的第二个层面。因为第二个层面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第二个层面中,最重要的即是所谓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是由一些特征、代码或符号构成的。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辨认出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同时也能破译神话和宗教绘画中的代码。那些标志并不是场景中随意的部分,而是超越了物质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圣像手帕》是法国十七世纪时期的一幅杰出的铜雕版画作品,它所描述的《圣像手帕》这一宗教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被不同的艺术家表现过。与其他作品相比,梅朗在处理故事场面时,很明显地舍弃了故事中的某些元素的描写,如舍弃了背景和圣维罗妮卡的形象,只是采用照相式的特写来表现出一个头戴荆冠,满脸伤痕,充满哀伤的基督形象。梅朗利用特殊的呈现方式让耶稣的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使他离开了神的世界,就像凡人一样在观者面前。

另外,梅朗的作品中还包含了画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仔细观察作品,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画面中的耶稣形象是由一条从耶稣鼻尖开始的连续不断向外扩散的螺旋线来呈现的(图2)。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美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采用了完美的同心圆螺旋线的形式来解释了这种美学观念。

最后进入图像学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即“本质”意义或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它与第一和第二个层面不同,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艺术家或许并没有打算把这么多文化的观点和设想压缩到他的绘画中,但那不等于它们不存在。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国家,古典主义艺术气息非常浓厚。梅朗是当时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宫廷御用雕版师。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也是宫廷古典主义的极盛时期。从这幅画作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异常冷静的理性意味,没有任何可见的个人的绘画笔触,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我们看到《圣像手帕》中耶稣头像是通过一条同心圆螺旋线呈现的,也就是说这幅画仅仅只用了一条线就完成了。这是一条不相交的等距的螺旋线,完全靠控制线条的粗细和深浅来表现画面的阴影与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必须在刻制之前对素描原稿进行精确的计算,以及对刻制完成的结果做出严格和理性的判断,并在刻制过程中不允许任何失误的发生。

通过用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一幅作品,让我们不仅欣赏了画面的表象,而且通过相应的方法对作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人理解了其象征意义,进而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影响,让观赏者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

参考文献:

[1]李春等.世界美术史・第七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12.

上一篇:从文化学角度谈《水浒传》中的女性观 下一篇:行为艺术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