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改革的一剂良药

时间:2022-10-14 01:25:22

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改革的一剂良药

摘要: 传统教学中的一些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具体怎样引进,本文作者有一些心得。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兴趣 生活 情境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媒体内容和学习方式,独立地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学习者的整个探究学习活动是自我驱动自我引导的,具有明确的认知需要和学习方向,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行为。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使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对某中学师生做的几个调查。

(1)学生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吗?调查结果是很感兴趣的只有30%,不感兴趣的有16%。

(2)你上课时讲过的内容学生记得牢吗?调查结果是全部记得的只有10%,记得很少甚至是根本记不得的高达30%。

(3)平时未见过的题型考试时学生会做吗? 调查结果是全部会做的只有3%;不会做或者只会做极少一点的比率让人难以置信,高达66%。

(4)平时上课,你讲的时间多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时间多?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教师做到三分之一时间自己讲,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60%的教师是三分之二时间自己讲,三分之一时间是学生做练习,但没有合作、交流。

从调查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只占30%。

从调查二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上课时讲过的内容只记得部分,多数记不牢,“多数记得”的只占10%。

从调查三可以看出,平时未见过的题型,考试时少数学生会做。

从调查四可以看出,60%的教师上课时支配大部分时间,且学生没有合作、交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这样的几个方面:教师所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旧的教学观念压抑学生自主发展;旧的教学课堂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引入探究式学习是当务之急。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并非所有学生都很愿意、很积极地学习,这里既有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原因,也有个性特征和个人偏爱的原因。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时,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快乐,才能事半功倍。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大丰港每年出口创外汇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巧设问题,辅助思考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明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由学生自行发现规律、原理。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设计问题作为重要的一环,不妨把问题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问题为直接能从书本里找到明确答案的;B类问题为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在回答了A类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回答的,有明确的正确答案的;C类问题是没有明确的“正确答案”的,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开发学生思维的。

3.选用内容,培养兴趣

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社会及生活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呈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多种答案,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明白了数学其实并不只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也并不只是只能演算、练习的,还可以有如此奇妙的作用,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兴趣。

4.布置作业,体验快乐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课后作业练习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资源的不同的特点,合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一种人人可以体验的探究学习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切实感受,终生难忘。例如,在学习《圆柱、圆锥、圆台》之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1)调查你身边的哪些东西外形和这些几何体一样。(2)你自己根据你课堂所学,自己分别做一个圆柱、圆锥和圆台。(3)由此你得到的启发,开展一次课外探究学习活动。第二天,学生们大多都完成了任务,笔者给了他们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学习汇报。成功者在体验着胜利的快乐,失败者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成功的窍门。在他们进行学习汇报的过程中,笔者又把问题提升了一个高度:曲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是什么?同底面同高度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关系是什么?把同学们所做的几何体切开后,截面是什么形状?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实际的探索、交流和合作,在快乐中把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都解决了。

5.研究反馈,日记小结

课后,要求学生进行日记式小结,小结中学生可畅所欲言,不拘形式,教师视情况写出适当的评语。这样,通过交流互动,真正开辟一条“师生热线”。采用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思考、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在学生全面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中探索得到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特征,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关键在于信任学生。能够让学生问的尽量让学生自己问,能够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能够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毕竟,学生的经验还不足,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坚韧性还需要不断磨练,教师应该给予其及时的指导与鼓励。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吹开了传统数学教学这块坚冰,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顺时而动,走下讲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把探究式学习切实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它成为数学课堂改革的一剂良药。

上一篇:高职高专英语作业无纸化布置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改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