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 第17期

时间:2022-10-14 01:23:05

职业化 第17期

【职业化】职业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也可以引申为个人通过一定的专业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提供某种贡献的工作岗位。职业化的解释比较宽泛,可以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基本上是一种文化描述。

新闻界使用职业化概念,一般会包括几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某些人在社会中专门从事新闻报道活动,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这与教师以教授学生为职业并以此谋生、医生治病救人并以此谋生相似。二是指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具有专业的新闻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这些专业素质得以成为其他人群不可替代者。三是职业化的新闻人,应该具有新闻职业所必须具有的意识、习惯、文化、道德、操守等等符合社会对于这个特定职业要求的特性。例如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不以报道谋私、新闻报道的传播质量要达到受众所期待的标准――例如时效性、信息量、媒介工具使用、传播效果等等。

新闻人职业化的形成,是伴随着新闻事业和新闻媒介技术的进步而形成的,也是社会对新闻职业活动提出的新要求所致,是新闻职业群体不断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喉舌】喉舌,在生理学上的原意,不用多解释,在社会语义的层面上,约定俗成的意思是说话和表达。喉舌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普遍理解为代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集团通过新闻媒体及媒体人员信息和表达看法,并且力求让这些信息和看法成为受众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力求贯彻到他们的价值选择行动当中去。在传统的无产阶级理论中关于“宣传鼓动”的概念使用十分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喉舌就是“宣传鼓动”的通俗形象的表达。

喉舌的概念,虽然通常是指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传播的方式,但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也可以专指媒体人员的性质和传播的方式。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新闻媒体是”。“党报记者是”。当然,也有媒体是群众的喉舌百姓的喉舌的说法。但在新闻界,喉舌似乎更多的是指体现新闻媒体的所有者的意见和倾向,也就是体现话语权的执行者的角色,而并非原创者的角色。

朱基1998年给中央电视台的题词是:“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如果从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的宗旨也是为人民服务来看,把“喉舌”和群众结合起来,把新闻媒体定位于“群众喉舌”,也是恰如其分的。

【无冕之王】无冕之王和喉舌一样,同属于比喻。比喻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往往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无冕之王现在成为新闻记者的专有代称名词了。

为什么全世界都公认为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和记者的职业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按照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新闻记者是一种社会权利的体现者,这种权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语权”,不是絮絮的私语,而是代表公众的表达。记者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极大权利,而又没有行政官职意义上的名分和权力,因此就被视为无冕之王。

在有的情况下,无冕之王甚至可以决定有冕之王的命运。例如美国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引发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在中国,对于记者是无冕之王一直是有明显体现的,特别表现在权威媒体记者的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两个方面。由于批评报道的威慑作用,社会上还流传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这也是对无冕之王的一种民间描述。

【社区记者】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名词,原意是指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的社会区域。目前媒体使用的社区概念和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不尽相同。媒体使用的社区概念,一般是指城市里的某些大型住宅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里的大型住宅社区逐渐增加,社区的人口集中、设施齐全,根据不同的居民成分,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构成一个小型的社会。既然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当然会受到媒体的关注,社区居民也有自己相应的信息消费的需求,例如喜欢看什么电视频道、喜欢订阅什么报纸等等。针对社区的文化和新闻信息需要,许多媒体开辟了社区专版、频道等等,特别是面向市场的报纸和都市频道,更是依托于社区提供服务,推销自己的新闻产品。在这种背景之下,专门针对社区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也就应运而生。

社区记者基本属于社会生活类记者,贴近和反映社区居民的生活,但社区记者并不仅仅为某社区服务,也同时向社区之外的受众传递城市社区的各种信息,例如治安信息、就业信息、消费信息、房产信息等等。社区记者一般出现在较大的城市和较大的媒体。

【战地记者】战地记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战争地带进行采访报道的记者。这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名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经担任过战地记者,例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在古巴、印度等担任战地记者,采写了大量战争报道。著名作家海明威,也曾是战地记者,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报道。

战地记者与普通记者在职业上具有共同性,就是采访报道新闻,但也有鲜明的特点。战地记者是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采访报道战争和与战争有关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工作环境艰苦、危险、困难和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记者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专业素质,例如责任感、新闻敏感、采访技巧、写作方法、行动和通讯能力等等。二是战场所需要的军事化的素质,例如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对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战地记者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的,无论擅长从事什么新闻报道的记者,一旦进入战争的实地报道领域,就自然成为战地记者。根据目前的情况变化,大的世界性战争并未发生,但局部战争、冲突、骚乱时有出现,新闻记者经常会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也具有与战地记者相仿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

【职业记者】职业记者是以新闻采访报道为职业的新闻记者,相对于业余采访新闻报道的人而言。职业记者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为了适应早期报纸出版的正规化、定期化的要求而产生的。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相关工作的人员,以及由这些专门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

职业记者所需的新闻工作素质和技术,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后来由于新闻媒体的增加,记者队伍的扩大,又产生了专门的大学新闻专业教育,培养职业记者。但是,由于新闻报道对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的特殊要求,媒体仍然是培养记者的主要阵地。

在发展中,职业记者也由开始的综合记者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例如出现了专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等各个专业方向的记者。在不同传播介质的媒体,还有特殊的要求,例如电视媒体的摄像、主持、播音等等。

【通讯员】通讯员一般是指新闻媒体专门组织起来的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和报道的人士。通讯员根据媒体的性质分布在一定的领域,例如《健康报》的通讯员主要分布在医疗系统。通讯员的称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媒体,会有所变化。例如,都市类报纸和频道一般将提供信息的人称为“报料人”或者“新闻线人”。而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则一直沿用通讯员的称谓。

市场类媒体的报料人和机关报通讯员的来源,也有所不同,市场类媒体的报料人一般分散在社会读者当中,而机关报的通讯员则主要分布在各地的宣传机关和媒体。市场类媒体一般根据报料人提供的信息的新闻价值给予经济报酬,而机关报性质的媒体一般不采用有偿服务方式,而是作为各级宣传机关的一项日常工作。

通讯员一般会更多地参与到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而报料人一般不会参与采访写作过程。在提供的信息类型方面,报料人和通讯员也有很大的不同,报料人一般是根据市场类媒体的要求,提供以社会新闻为主的具有可读性和为大众关注的信息。而机关报的通讯员则根据媒体的要求,提供反映当地党政机关中心工作及典型经验和人物事件的信息。

【卧底记者】卧底本来是一个罪案侦查中的术语。记者卧底采访是指为了某种特定的采访任务,记者参与到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社会活动中去,暗中搜集新闻素材用于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采访工作状态。

在新闻媒体,并没有固定的卧底记者职位,一般被视为一种采访状态和方式。卧底记者出现的原因在于,在某些敏感新闻当中,如果记者以公开身份进行采访,会受到当事人的拒绝,甚至会发生危险。为了获取某些关键证据,记者就采用改变身份的方式进行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目前,卧底采访已经成为一些媒体常用的办法,央视《经济半小时》曾经报道过记者卧底配合公安部门侦破重大“花边假币”案。不久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卧底揭露南宁传销内幕、亲历千人聚餐壮观场面等等。

【新闻民工】新闻民工是借用民工一词,形容某些记者的生存和工作状态的调侃性用语。随着近年来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媒体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媒体,一般都采用全员聘用制的方式招聘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有别于传统体制的“铁饭碗”、“终身制”,以增强活力。但是,由于有些媒体用人制度不完善,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劳动保障做得不够好,使得一部分新闻工作者感到缺乏有力的保障和安全感,就借用早已存在的民工一词,冠以新闻二字,组合成新闻民工一词,在网上和私下表达某种忧虑。

【新闻线人】新闻线人,又称眼线,最早是都市类报纸借鉴罪案侦探线人而对以隐蔽形式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士的称谓。其基本职能与通讯员有共同之处,主要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承担与媒体的信息沟通作用,但是更强调隐蔽性。

目前,一般市场类媒体愿意在一些新闻高发领域和机构里设置新闻线人,以及时获取新闻线索。新闻线人一般采用隐蔽的方式提供新闻线索,这是与通讯员的不同之处。有的媒体将新闻线人称之为“信息员”、“情报员”等等,其实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其实质:公开还是隐蔽、提供信息的出发点、获取报酬渠道。目前,已经出现新闻线人职业化的趋势。

【职业报料者】报料是一个娱乐新闻常用的名词。通常是指有人将名人的行踪和奇闻异事等等披露出来,进行炒作,引起轰动效应。职业报料者,也是随着媒体的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有专门的人士来提供新闻线索,并以此为职业,从媒体获取报酬。职业报料者的活动往往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可能有一个组织在搜集一定范围的新闻线索,以弥补新闻媒体新闻触角的狭隘。因为新闻线索大量地存在于民间,只要有人有意识地打听和搜集,即使不是职业新闻记者,也有可能获取到有价值的线索或者信息。

现在,很多媒体都开通了“热线电话”等等信息平台,而且依托这类信息平台以及私人关系逐步形成了一个报料者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也逐渐熟悉了相关媒体的新闻信息需求,加之可以从媒体获取报酬,这种在媒体市场化背景之下双方的利益需要,就有力地助推了职业报料者的产生。一些职业报料者往往周旋于不同的媒体之间,持所谓的“猛料”待价而沽。

【讲故事】讲故事,一般是指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也就是在新闻事实当中尽量发掘其故事性因素,以此吸引受众。讲故事也叫故事化,最早是市场类报纸为了提升媒体的可读性和市场效应而创的,后来逐步被新闻界所接受。大学新闻教育在坚持比较严肃的新闻采写传统的同时,也对讲故事一类比较生动形象的新闻表现方式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讲故事的新闻,比较多地体现在社会新闻当中,由于社会新闻本身所具有的情节离奇、易传易记、生动形象等等因素,使得社会新闻天然就具有故事性。这种故事性新闻,被早期的都市报发现,并大力突出,采用新闻追踪等等接近章回小说的形式,使得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为增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毋庸讳言,新闻报道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有走偏方向的趋势,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突出故事性,任意扭曲新闻事实的真相,有的更是直接制造了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例如子虚乌有的某某明星结婚、巨蟒吞噬士兵等等。这些杜撰的消息,故事性一般都比较强,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完全丧失了。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一般是指对于新闻事实的感知度和敏感性。由于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必须经过人的意识的感知和判断,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从人的心理规律来看,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后天的教育和习惯,包括专业素养。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一种基本的职业敏感,就像医生对于疾病的敏感、警察对于犯罪的敏感、厨师对于口味的敏感一样。新闻敏感对于不同的媒体记者和不同国家的媒体记者又是存在差异的。例如青年报和老年报、机关报和市场报的记者的新闻敏感、中国记者和美国记者的新闻敏感是有所不同的。

新闻敏感除了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基本认知本能之外,主要来源于学习和实践。接受新闻专业知识的教育,在新闻媒体从事新闻实践,是增强新闻敏感的主要途径。近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新闻实践的重要性,倾向于认为新闻敏感,更多地是从新闻实践当中得来,而不是从书本和黑板上得来。

【细节】细节一般是指事物貌似琐细而事关重大、虽非恢弘显著却形象生动,一旦描摹表现出来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部分。在文学创作中,细节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在新闻报道当中,由于新闻的基本表述特点是简洁明了,细节的地位似乎就不如在文学中高。不过,除了简单的依靠概述即可表达清楚的消息体裁之外,细节对于新闻叙事的可读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新闻界,在报道较为细致或者复杂的新闻之时,普遍会将新闻事实的细节充分地展现出来,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就要求在新闻的形象和现场等方面,画龙点睛地表现其细节。例如,报道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恐怕没有比利用飞机撞毁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一瞬间腾起火光的现场细节更具有表现力的了,有的媒体在电视和文字报道中,突出了当时在现场的民众惊恐的眼神和夺路狂奔的现场细节,如果没有这些新闻细节,9・11事件的报道肯定会减弱效果。

【职业责任】职业责任一般是指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士,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比如教师要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业责任,医生要承担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警察要承担执行法律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管理者――官员,国家还专门制定了“问责制”,即追究失职的责任人。

职业责任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来说,具有行业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对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和表达的观点负有相应的责任。业界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有一些明确要求,例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实行舆论监督,报道新闻和发表言论要对国家和公众负责,及时传递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信息,反馈公众对于法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其中包括违反新闻纪律和新闻基本原则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

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做出规定,今后凡是报道假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媒体,总编辑要向公众做检讨。新闻媒体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基本上是吻合的,只不过更强调个人的自律和道德因素。

【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一般指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包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以及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通常表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自律或者软性制约,而非强制性规范。由于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规范和要求,例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医生不能见死不救、警察不能徇私枉法等等。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制约规范的重点放在:必须忠实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出于各种目的杜撰假新闻。不能利用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便利条件谋取私利,例如山西矿难死人事件中,有记者领“封口费”,“有偿不闻”,受到公众和社会的严厉批评。在当前社会风气受到钱权交易侵蚀的背景之下,在新闻活动中坚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就显得更加必要。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应该是表达某种状态和情景下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处境、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文”的概念一般认为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由于翻译的关系,“人文”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漂移性,它与“人道”、“人文主义”、“人文思想”有近似的意思。基本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民本”思想相当。特别是在新闻界,一般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如果用中国风格的语言来表述,可以理解为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正在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职业行为的思想指南。一方面,这是由于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新闻传播的宗旨和终极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关心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最新的生存变化,提供最新的事实和环境变动的信息,并以此改善人的处境和命运。所以,人文关怀正在成为新闻界的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虽然其表述方式和较早的提法“为人民服务”等等有所不同,具有某种时尚性,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红包】送红包本来是中国民间馈赠的一种,一般出现在婚丧嫁娶等礼节活动,后来又为商界所用,作为物质待遇和报酬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当今新闻人眼中,红包的概念,传递的意义与以上有所不同,主要是指的当事人或者当事组织机构为了宣传报道自己,为自己评功摆好,或者避免宣传报道自己,为自己隐瞒缺陷,而赠送给新闻媒体相关人员的财物。红包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是一种腐蚀剂,它扭曲了新闻的本来面貌,败坏了记者队伍的风气,值得新闻界警惕。

【封口费】封口费即被新闻媒体批评揭露的当事人,在一定阶段,比如事先、事中、事后给报道者提供的堵塞负面报道的红包或各种利益输送。封口费的确存在于现今的新闻报道活动当中。

对于封口费的认定,在法律上和道德上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例如有些当事人或者企业机构,并非直接给予红包,而是变相地采取提供广告或者其他物品和服务等方式,比较隐蔽,但其中的动机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让记者“有偿不闻”。

【灭火】灭火是借用消防词汇的比喻,一般是指平息某种新闻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人们经常发现,被新闻媒体曝光或者批评的机构或者个人,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推卸辩解,疏通关系,甚至用红包收买记者,用提供广告的方式堵塞媒体言路,这种现象与火灾现场的灭火现象有类似之处,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灭火,有些地方宣传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灭火。灭火现象的存在,是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的严峻考验。

(撰文: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孟勇)

上一篇:王志安:众声喧哗,斯人已去 下一篇:时统宇:帮忙: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