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古诗中感受美

时间:2022-10-14 12:55:39

让学生在古诗中感受美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诗中有画――色彩美

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运用红、碧两色,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夕阳返照,水波不兴,江面上红绿相映,红的像玛瑙一样美丽,绿的如翡翠一样透明,真是一幅写意山水画,落日秋河图。不一会,太阳落山了,江面上水气升腾。俯视,露珠点点晶莹悦目;仰望,碧空如洗,新月在天。不禁使人陶醉于这优美的自然景色里。这难道不是“诗中有画”的杰作吗?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古诗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春节除旧迎新的热闹景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过年时的情景,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花满蹊”、“压枝低”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舞”有视觉感受,“啼”有听觉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先画出一座大山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将大山中间擦去,画出奔涌的江水,让学生体会“天门中断”的壮观景象,再让学生自己画出“孤帆”天边来的景象。这样,学生对诗中的画面美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诗中有境――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意境美,是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王维的《竹里馆》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写诗人独坐在竹林里弹琴的情景。后两句描绘诗人隐居山林,不愿与世俗之人交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诗人本有济世之才,但奸臣专权使得自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诗人退隐山林,一想到官场黑暗,怎能不发出声声长啸?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具体说来,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驰骋想象来再现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入境探情,让诗歌本身的情来感动人,陶冶人,让学生领悟诗歌形象中所寓含的情感、至理、趣味。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可以通过对诗作所描绘意境的再现、赏析、理解,从而了解诗人表白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三、诗中有理―――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其艺术的魅力总是与思想的光辉水融、契合无间的,因而更能震撼人心,益人神智。令人久诵不厌的,正是那些在理智上独见机巧,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诗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登高望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处理好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孤帆虽远去,但江水永流不尽,正象征友情地久天长的深刻哲理。

四、诗中有话――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是用于吟唱的歌,故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古诗的节奏一般是按“音步”来划分的。五言诗每句三个音步,七言诗每句四个音步,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除此以外,音步的划分还有各种形式。这样,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可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枫桥夜泊》,意在写人,但始终未见人物形象,却字字句句可让人觉察到孤独的游子的一片愁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委婉含蓄,意味蕴藉。

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诗是有声的画”。教学古诗时,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通过朗读,通过吟诵,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图画,直接诉诸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运动觉,吟诵出来,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一层的。①

注释:

①李吉林.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162.

参考文献:

[1]徐昭武,杨培晶.小学古诗词背诵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1.

[2]美学与美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3]李吉林.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

上一篇:应用文教学探讨 下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