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措施探究

时间:2022-10-13 11:52:2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措施探究

摘 要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本文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效出发,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发挥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大学生自身的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工业文明的摒弃。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和发展。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线,限制文明的扩张程度和冲突性因素,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的发展经济,为所欲为。伴随着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力量的重要来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规划及控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日益成为我党总揽国际局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而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推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的政治环境,这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达到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个必然方向。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可持续型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但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顺应当今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下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当前薄弱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道德认知,对于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生态平衡型的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生态保护的宣扬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需要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状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发展。

最后,这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基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培养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是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协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维度,生态文明的兴起要求高校教育观念得到相应的转变。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将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最终目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人的思想觉悟上升到高层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成为必然趋势和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其过程中就也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探寻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创新。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武装自身,再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向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达到互相促进,达到双赢。

3.2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全面的生态观

3.2.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认为,人是能动和被动存在的统一体,人类为了求发展长期支配和利用自然,但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前提,发挥的成效受自然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必然不是无节制的。

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生态理念,中国古代也有人与自然关系论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传统生态哲学,不仅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的哲学思想基础,也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方法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改造自然观的过程中,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主力军的大学生应当对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

3.2.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观

消费是人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更应在此过程中注重“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大学生步入独立消费的阶段,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享乐和攀比等负面心态会导致其在消费的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应该向其加强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使其学会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3.2.3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敬畏感,形成一个超越生态习惯的生态自我行为机制,成为一个具备生态认知,并在生活中自我约束,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人”。利用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的价值,充实生态法律知识的内容,开展环保法律知识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条例和法则,明确破坏生态环境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生态法制观,从根本上养成依法保护环境的习惯。

3.3加强构建高校的生态文明氛围

随着国家政策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氛围的日益浓厚,我国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只片面追求毕业率和升学率,只重视由学术科研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高校作为培养全方位人才的职责。

3.3.1革新高校生态教育方法,创建“生态课堂”

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态环保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青年人的意识水平高于中老年人,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少年正在或接受过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而70%的知识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上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构建生态化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化课堂强调讲教师和大学生作为两个生态主体,互相促进、学习、共生。在课堂上创设生态情景,表演生态环保相关小品,寓教于乐。在思想教育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通过多种载体如ppt、视频等讲授有关生态文明的事例,宣扬生态文明道德观。作为生态课堂的两个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推断生态课堂的氛围和发展。从而使彼此在生态文明知识和教育中得到互相促进和进步,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重要阵地。

3.3.2构建校园的生态文化氛围

(1)开展生态榜样教育

通过生态榜样教育,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积极的品质和积极行为影响学生的生态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生态工程,如沙地变良田、生态园林的修建等生态成果。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生态保护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引起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注重发掘生活中生态榜样,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具化的引导。

(2)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活动,构建大学生环保氛围

生态认知转化为潜力默化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校园开展接触自然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体验,从而深化其生态认知促进科学生态行为的养成。借助“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之际开展相关环保活动,如生态知识竞赛活动、参观生态园、亲测pm2.5指数等拉近大学生和生态文明的距离,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局面,从而敬畏自然。

(3)加大对生态专业的重视,增强学生之间的学科互动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维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展示了生态学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学校需要下大力气打造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生态文明 ,打造过硬专业。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环境保护内容的研究和探索优质生态学专业。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宽泛,加强其他非环境专业的生态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生态专业和生非生态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进学生之间的理性知识分享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的生态观得到一个、维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背景--情境设置[J].青年与社会,2012(02).

[2]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3] 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苗建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2).

[4]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09).

[5] 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05).

[6] 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7] 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8).

[8] 薛晓源.生态风险、生态启蒙与生态理性--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战略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1).

[9] 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上一篇:“分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 下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