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情境的语文教学中

时间:2022-10-13 10:40:46

行走在情境的语文教学中

一、和谐关系情境——“乐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进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下学习,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积极性高,效率高;而在紧张、独裁、死板的教学情境下学习,反应迟钝,操作迟缓,感觉痛苦,效率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尊重、信任、发展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课堂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下愉快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做真正的朋友。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知识,迸发智慧火花,快乐学习。有时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微的点头,都会给学生无比的信心,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人性得到张扬。学生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苦学”变为“乐学”,“负担”变为“享受”,真正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生命体验。

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地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是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进入一种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们恰到好处的发问,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设疑要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因教学过程而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钻研教材,搞清教材知识体系,弄通知识结构,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同时还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提问。

三、画面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事物之间这一契合点展开教学,努力营造画面情境。让学生观画说文,看文绘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观画说文。教师可提供实物图画或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合理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流利科学的表达出来。如《爱莲说》一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画莲花图,学生仔细观赏感受后,让他们说出莲花的形象特点,并能体会莲花的精神内涵。

看文绘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让他们根据文本的内容,展开充分想象,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描绘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这在诗词教学过程运用尤为充分。

四、交流展示情境——合作探究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交流展示”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把自己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别人的一个过程。这个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程度和共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交流展示前,教师要有意识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本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成果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中,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辩论、表达。

情境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是语文学习“苦学”到“乐学”的直通车。 总之,行走在情境的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益,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后生可畏 第5期 下一篇:在乒乓球的世界里找寻自己